茶葉的種植管理技術有哪些

  我們在喝茶的時候有想過茶葉是怎麼來的嗎?茶葉的種植技術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葉的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茶葉的種植技術

  高產優質的茶樹樹冠培育: 茶葉高產優質的茶樹樹冠結構標準要具備以下4個條件:

  ①單位採摘面積上生產小樁密集、健壯,以使有效芽數多;

  ②新梢可採部分單個重量大;

  ③發芽輪次多,每輪生長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壯實;

  ④茶園覆蓋度大而採摘面積大。

  上述4個條件中,生產枝壯而密主要靠修剪形成,芽重決定於水肥供應和生產枝數量調節,發芽輪次取決於自然條件和人為勤採,每輪生長量在於水肥,採摘面和覆蓋度主要在於合理密植和各型別的修剪擴蓬。

  種植密度和樹冠結構: 茶園合理密植是保障單位土地面積上有足夠的苗數,從而為採摘芽數多、芽梢壯奠定基礎。單位面積上的合理種植密度各國研究都受區域性限制。萊考克***D.H.***應用赫立德1/y=a+bx迴歸方程,分析了馬拉維、印度尼西亞的種植密度和產量關係,植株數增加,產量呈漸近線關係,如每公頃種植6700株為100,則2000株的為119。印度托克萊試驗得出拋物線關係,拉曼研究了印度、斯里蘭卡、馬拉維、東非、印度尼西亞過去的試驗,確認每公頃在2.4萬株內,有增產效果。前蘇聯、日本也有相似趨勢的試驗結果。中國在南方十餘省的試驗,基本趨勢歸納為:

  ①在畝植3300-20000株範圍內,幼年期產量隨密度增大而增高,十年左右,密度優勢消失;

  ②任何密度,均應改良土壤,植株均勻排列,使根系充分擴充套件,才能高產優質;

  ③隨海拔升高和緯度北移,茶樹生長量減少,植株數可酌增;

  ④浙江的矮化密植能顯著地提高產量,但必須採用相應的栽培技術。

  茶葉高產優質要求茶苗種植後迅速成園,在密度上宜大一些,但應以個體植株發育健壯,群體結構能迅速形成覆蓋度為應用的原則。

  修剪技術與樹冠結構形成和維持: 茶樹修剪是塑造高產優質樹冠所必需的技術措施,人們用修剪這種人為干預的手段,利用茶樹的分枝習性,使茶樹向壯,矮、密、齊的方向發展,並使體內C/N比值減小,使樹體向營養生長方向發展,破除地上部、地下部生理動態平衡,促進地上部營養生長加劇。所以修剪可以起到促進新梢伸育;平衡芽數芽重,使之增調;加速樹冠覆蓋度形成;復壯樹冠面生產枝或重組樹冠,改變茶樹體內化學成分含量百分率的作用,從而建造和維持茶葉的高產優質。

  茶樹在幼年期主要用定型修剪方法改變其自然生長狀態,建造分枝密集,幅度開闊的高產優質樹冠。由於定型修剪是建造樹冠的必要措施,所以要求修剪時作到:

  ①各枝條平衡發展,避免高低參差;

  ②各枝條應粗壯短實;

  ③留下枝條位點好,避免形成樹冠時空缺;

  ④對於頂端優勢強、分枝稀疏的品種要壓低主枝,扶助側枝。

  茶樹在成年投產期的修剪主要有輕修剪、輕修平和深修剪。

  輕修剪目的是調節芽數、芽重、刺激樹冠而生產枝育芽能力;

  輕修平是程度很輕平整樹冠面的修剪,起調整發芽基礎作用;

  深修剪是主產枝衰老時重組生產枝層的措施。

  由於目的不同,方法相異。輕修剪應掌握週期和深度,一般應一年剪1次,幼齡樹生長旺盛的也可以2年剪1次,深度應掌握留下當年春梢和少量夏梢。輕修剪只以剪平為度。深修剪應週期較長,一般5年左右,如生產枝層尚未衰老,可以延長週期,深修剪後還應留養一季不採茶。

  茶樹在衰老期的修剪是重修剪和臺刈。重修剪是主枝和矮位分枝尚可利用的樹冠修剪方法,臺刈是齊地剪平,是主枝已無利用價值的重組樹冠方法。

  茶樹各種修剪都是對樹體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創傷,所以剪次不能過頻,而且應因樹、因齡選擇剪法,交錯使用,以培育和維持高產優質樹冠。

  茶葉採摘與高產優質樹冠的維持: 茶葉採摘因各茶類要求原料不同而老嫩不同,但都是以符合於製作需要的生化內含物的量作為原料標準的,這是採下的茶葉的高產優質要求。另外,為了以後樹上繼續生產高產優質的鮮葉,必須留下一定數量新梢的葉和莖,以維持樹冠面的光合能力,保持高光合生產率,這種維持高產優質樹冠的方法,主要靠修剪和採摘留養。所以採摘既是採下優質高產鮮葉,又要留養莖葉以維持高產優質樹冠。

  為了達到優質高產,採摘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新梢伸育特點確定多批採摘;新梢自然生長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採摘生長具有明顯輪性。在中國30°N左右的茶區,茶樹自然生長一年可出現2-3個生長季,採摘狀況下可出現4-5輪新梢。但無論是自然生長還是採摘生長,其生長勢均依次遞減。總的趨勢是春季萌芽集中,成梢緩慢,展葉1片需時7天左右;夏秋萌芽分散,展葉迅速,展葉1片需時3-5天,但易老化。其育芽生長熱,單位積溫生長量均是春>夏>秋。主要是春季溫度低,所以展葉慢,但茶樹經一冬休養,生長勢強;夏秋氣溫雖高,但樹勢降而體內養料消耗已多,所以勢弱。所以根據新梢伸育特點,應實行多批採摘。

  ②以新梢生化內含物含量確定採摘標準:大宗紅、綠茶以一芽二葉為主,兼採一芽三葉和細嫩對夾葉,這是因為一芽二葉的咖啡鹼、氨基酸、多酚類含量高,纖維素含量低;烏龍茶要求L-EGC和DL-GC較多,所以原料新梢要老到八、九成時成熟採,邊茶要求糖含量高,又有一定的兒茶素和氨基酸,所以,要在新梢基部木質化時採。

  ③以落葉高峰期確定集中留葉時間,以光合高效葉齡作為留養物件,以葉面積指數確定留葉量。集中留葉時間應以茶樹落葉高峰期前為好,以維持樹冠面葉面積,不因落葉而驟降,30°N茶區在4-5月為落葉峰期。留養新葉以魚葉以上第一片真葉為佳,採摘時應維持全年樹冠葉面積指數中小葉種為4,大葉種4-5為佳。

  土壤管理與高產優質: 為了使茶葉持續高產優質,必須對土壤實施水土保持和施肥。水土保持包括:

  ①在茶園周圍、路旁種植間隔林,茶園中視當地光輻射強度狀況種植稀或密的遮蔭樹,以改善光質和改良小氣候,保持溫度;

  ②在茶園建造排水蓄水系統,在年降水量1000mm以上的茶區實施,以調劑降水餘缺,並建立噴灌設施,在年降水量低於1000mm的茶區,建立從河谷為起點的堤灌設施;

  ③坡度大於15°以上建立等高梯級茶園;坡度小於15°、大於5°的進行橫山等高條植;

  ④茶園實行定期耕作。

  茶園施肥是為了彌補土壤中因採摘新梢而帶走的營養元素,以保持地力。營養元素中消耗最大的氮素,每50kg茶含氮2.25kg,茶樹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素比率45-50%,茶樹吸氮後,分配到新梢的佔35%左右,因此,生產50kg茶,實際上消耗土壤中純氮10kg以上。茶樹對磷鉀吸收利用率也較低,磷在酸性土中易被固定,鉀在植茶年代較久的土壤中也常缺乏,因此三要素均需要施肥補足。高產茶園畝產幹茶150-250kg時,每年應追肥純氮50kg,配施磷、鉀各12.5-17.5kg。

  茶樹生長髮育所需營養元素有29種,很多量雖微而作用甚大,對於高產優質關係密切,常用修剪枝葉蒿杆還田和施用有機肥辦法補足,這有助於土壤微生物群落髮展,還能改良土壤結構和提高肥力。

  無農藥公害茶葉害蟲防治技術

  該項技術在研究茶葉主要害蟲發生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對不同茶葉害蟲採用確定化學防治基線進行化學防治和病毒防治等防治策略,生產農藥無公害茶葉。其技術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化學防治對茶小綠葉蟬的化學防治確定其防治基線,採用“冬防加二次連防”的防治策略,即:秋茶停採後,茶小綠葉蟬末代卵孵化畢,進行化學農藥防治,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從而將次年第一高峰始期推遲到6月下旬以後,向後結合其它害蟲發生情況,在第一高峰始期噴第一次農藥***天王星或速滅殺丁5000~6000倍***,隔一個歷期10~12天噴第二次農藥***樂果加敵敵畏1000倍***,經此連防後,第二個高峰期推遲15天,進入秋季第二次連防,結果全年直接減少使用農藥的次數由原來常規防治9次降至為5次。病毒防治對食時性害蟲,常發生的茶毛蟲,油桐尺蠖、茶小卷葉蛾均採用病毒防治。

  病毒劑量:茶毛蟲多角體病毒,田間應用量500億多角體/畝,較小卷葉蛾顆粒體病毒,田間應用量125mg/畝,油桐尺蠖多用體病毒,田間應用量1000億多角體/畝。

  噴毒時間:於幼蟲盛孵期至1~2齡期為宜。

  防治效果:條毛蟲當代防效83~85%;茶小卷葉蛾防效為只%;油桐尺蠖防效94.1%,持效均達3~5年。

  提高茶葉品質的方法

  施肥時間上

  採取茶園種綠肥、覆蓋保溼的方法。每次採摘茶葉後,必須施足農家肥,要巧用葉面肥,施肥時間控制在:春、夏、秋各輪茶葉萌發新梢長出一芽一葉初展時,選擇無風晴天清晨、傍晚或陰天噴施,每週一次連噴2-3次。噴到葉面滴水為止。

  肥料配比上

  以氮、磷、鉀為主,微肥為輔,比例為4∶1∶1,微肥根據茶樹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進行配比。

  施肥濃度上

  施肥濃度與肥料品種、天氣條件因素有關。據試驗,尿素為0.5%、過磷酸鈣1%。硫酸鉀0.5%、硫酸鋅50-100ppm、鉬酸鐵20-50ppm。如濃度過大易產生肥害,否則起不到效果。


猜你感興趣:

1.茶葉種如何種植

2.茶葉種植的方法

3.茶樹種植技術

4.茶葉採摘技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