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郵票收藏價值

  《黃梅戲》是我國第一套採用數字中國畫形式設計的郵票。既給人一種當代審美的趣味,同時又兼具黃梅戲應有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的畫面效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國內發行的郵票主題眾多,向來廣受藏友們的喜歡,在這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長河中,2014年7月6日,中國人民郵政於發行《黃梅戲》特種郵票1套3枚。 這套郵票所擷取的黃梅戲“主角”原型都是老一代黃梅戲藝術家,比如《天仙配》、《女駙馬》的人物原型嚴鳳英、王少舫;《打豬草》則是丁紫臣、嚴鳳英。郵票人物服飾也充分體現戲份,如“女駙馬”身上的蟒袍、頭上的宮花和腰間的玉帶,都以雲龍為主題花紋;“天仙配”中人物手拿油紙傘;“打豬草”中人物身背竹籃,

  這些標誌性細節一方面意在點明劇目,給讀者認同感、親切感,引起觀者的共鳴;另一方面郵票內容分別為天仙配、女駙馬和打豬草,更接地氣,讓更多人關注和認可。非但如此,全套郵票面值為3.20元。郵票設計以影像資料和戲曲劇照為素材,確保人物服飾、姿態忠於戲曲原作。人物整體以中國工筆畫技法繪製,特別是人物神態,擷取黃梅戲名家神韻,以期帶給讀者認同感、親切感。

  用色方面,著重在黃梅戲舞臺服裝的基礎上適當加入中國畫色彩元素,使整體畫面清新雋美,賞心悅目。該套郵票由張旺設計,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印製。

  此外,郵票在在角色表情上刻畫豐富,在對票中人物神情也參考著名錶演藝術家演出的影像資料,不斷對人物五官進行修改,3枚票中5個人物眉目傳神,生動形象。比如第2枚郵票中的女駙馬,其面部刻畫,既有女性的特質,又有駙馬的高貴。第3枚“打豬草”中,男女兩童活潑可愛。

  說到這裡,喜歡黃梅戲的藏友們是不是很像擁有這套郵票呢?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在黃梅採茶調等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在劇目和音樂上,曾受青陽腔和徽調的影響。通過郵票的形式,讓黃梅戲更顯的雅俗共賞、唱腔委婉清新。如今,黃梅戲已經成為頗受觀眾歡迎的劇種之一。2006年黃梅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郵票和黃梅戲的凝聚交集中,中國傳統文化綻放出越來越璀璨的星光。

  黃梅戲郵票收藏知識

  一、畫面充分顯示戲份。《黃梅戲》郵票自然要體現“戲”的特點,使各種應用到畫面中的視覺形象都合理地融為一體。設計者在畫面內容上十分注意細節的刻畫,重點抓住每一齣戲的某一服裝或道具特色,如“女駙馬”人物身上的蟒袍、頭上的宮花和腰間的玉帶,都以雲龍為主題花紋;“天仙配”中人物手拿油紙傘;“打豬草”中人物身背竹籃,這些標誌性細節意在點明劇目,體現了戲份,引起觀者的共鳴。全套郵票從畫面人物形象,到每枚郵票舞臺化的背景,都充分體現了戲份。

  二、戲份凸顯人物角色。郵票畫面明確了戲份,重點就是凸顯人物角色。設計者參考了眾多名家的表演,將畫面人物定位為“按照傳統黃梅戲章法扮戲的當代青年演員”,以髮型、面妝以及肢體語言等充分體現其歷史、文化傳承的特徵,以人物的五官比例、位置、膚色和手勢等傳達出當今的審美意趣。票中的人物形象,既能準確地體現出黃梅戲應有的歷史感和文化內涵,又能適合新世紀的人們較為普遍的審美習慣。在人物的身姿上,使其達到一種多元化之美,充分體現出戲中的人物角色。

  三、角色面容表情豐富。在對票中人物神情的刻畫上,注重體現黃梅戲名家神韻的面部表情,設計者通過參考著名錶演藝術家演出的影像資料,不斷對人物五官進行修改,令3枚票中5個人物眉目傳神,生動形象。比如第2枚郵票中的女駙馬,其面部刻畫,既有女性的特質,又有駙馬的高貴。第3枚“打豬草”中,男女兩童對視、對唱,活潑可愛。

  黃梅戲郵票的介紹

  中國郵政定於2014年7月6日發行《黃梅戲》特種郵票1套3枚,面值合計3.20元,郵票規格33×44毫米,每版16枚,整版規格165×210毫米。郵票圖名分別是《天仙配》、《女駙馬》和《打豬草》,採用了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四種防偽方式。設計者張旺以劇照的影像資料為素材,採用中國工筆畫技法繪製,畫面清晰、細膩,由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採用高精度調頻網、六色膠版印製。

  黃梅戲屬中國地方戲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唱腔委婉清新,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格,明快抒情,質樸細緻,真實活潑,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在發展中產生了一批優秀著名演員,如嚴鳳英、吳瓊、韓再芬、王少舫、馬蘭、張輝、黃新德等,也產生了一批著名經典劇目,如《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牛郎織女》、《藍橋會》、《柳樹井》、《玉堂春》、《夫妻觀燈》、《砂子崗》、《紅色宣傳員》、《劉三姐》、《黨的女兒》、《江姐》、《紡棉紗》、《徽州女人》等,深受全國觀眾喜愛,在國內外有著較大影響。

  黃梅戲淵源於唐初,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安徽懷寧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黃梅戲發源地有安徽懷寧說、安徽宿松說、安徽桐城說、湖北黃梅說,清末在安徽省安慶市,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此時才被稱為黃梅戲,可以說黃梅戲的發源地是在安慶。曾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梅戲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分佈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