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湯圓是為紀念什麼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你知道冬至是為了紀念誰嗎?現在和小編來認識認識。

  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

  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到23日,交冬至節。古人認為這時節“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一年冬至夜偏長。”冬至這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因為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比南半球少了一半的陽光,而且越往北白晝越短。我國最北邊的漠河縣,冬至這天黑夜大約長達17個小時,到了北極圈,則會出現極夜現象。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距今有超過2500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冬至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到了冬至,陰氣已極,否極泰來,陽氣始生,意味著一個新節氣迴圈開始,是值得慶賀的吉日。過了冬至,陽氣漸長,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長了。

  冬至吃餃子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呢?***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十一月。***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餡的美好寓意

  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關係,最常見的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

  最為常見的白菜肉餡即百財之意。

  香菇最有養生功效,將其包進餃子餡裡寓意著鼓財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

  還有最近興起的酸菜餡,據說有算財之意。

  而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勤即經常,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數九

  冬至時,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數九。

  數九又稱“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

  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

  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

  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

  據記載,數九在南北朝時即已流行,

  一直沿襲下來。

  蘇轍在《冬至日作》一詩中說:

  似聞錢重薪炭輕,今年九九不難數。

  冬至吃餃子,原來是為了紀念他……

  冬至時間

  2015年12月22日 12:47:55

  農曆十一月十二 星期二

  冬至這天《易經》有"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之說。意思是說這一天黑夜最長,陰氣最重,是最接近"死亡"的一天,最好什麼事也不幹。

  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白天慢慢變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所以古時冬至也喻意為新生命的開始。

  冬至習俗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相傳“冬至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吃湯圓

  在冬至這一天,南方人都有吃湯圓或麻餈的習慣。長輩會趁著“碎息兒”***地方方言,意為“孩子”***吃湯圓時進行家教,比如“吃了湯圓就要大一歲了”,勸孩子要更聽話,一切事情都要比去年做得更好。

  晒湯圓粉

  “冬節”前,不少人家會提前幾天將糯米碾成粉,用水拌糊,然後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擺在竹笪上晒成湯圓粉。湯圓粉晒乾後放入洋油箱,要吃時拿幾塊出來用水浸開後使用。有的人家也會一下子晒很多,“冬節”前夕分送給鄰居親戚。

  賣麻餈

  每當“冬節”前後,南方老城的街巷裡就會出現一些挑著擔賣麻餈的人。這些人一般來自郊區農村,他們事先在家將湯圓粉煮熟捏成團,再帶點白糖、豆沙粉,一路叫賣,邊賣邊做。他們技術高超,一個麻餈經他雙手一轉動,就變成裡面空心、外面光滑、像乒乓球那樣的麻餈團,然後餡上白糖和豆沙,味道香甜。

  做節

  在南方部分地區的部分農村,“冬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後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

  還天願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願”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願如果實現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願。這“還願”也叫作“百家願”,意思就是還願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願。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願之用。

  冬至養生

  1

  冬至養生重在養心

  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要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冬季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

  冬至出外要保暖

  進入冬至節氣,降溫幅度會進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養生即是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才可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保暖強調的是頭和腳。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降低抗病能力,導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時節,腳部保暖也應加強。

  3

  起居護養要適度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4

  運動養生適度為宜

  運動方面,由於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於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5

  食補要吃溫性食物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