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那麼什麼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1.主觀能動性原理

  【基本觀點】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與活動。它包括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與活動、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所具有的精神狀態。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條件出發,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積累正確主觀因素

  【方法論】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片面強調規律客觀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2.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辨證關係原理

  【基本觀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區別①從內容上看,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②從獲得途徑看,感性認識是通過感覺器官來直接感知,理性認識是通過人的理性思維來把握;③從認識的程度和水平看,感性認識的認識的低階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階階段;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正確的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④從認識的作用看,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正確的感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具有更大的作用

  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辨證統一的關係。第一,二者是相互聯絡的。一方面,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另一方面,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發展為理性認識。第二,二者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感性認識中滲透著理性認識的因素,是在理性認識指導下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理性認識同樣滲透著感性認識的因素,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相統一的。

  【方法論】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區別的.所以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聯絡,所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可能的。

  3.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原理

  【基本觀點】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就形成科學理論。真理與科學理論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重視學習科學理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4、認識的根本任務原理

  ***1***原理內容: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為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於認識了本質和規律;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

  [方法論]要求我們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5.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條件的原理

  [原理內容]

  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實現這一飛躍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發揮主觀能動性,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第二,要經過思考作用,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從大量的個別現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質的東西來。即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分析和綜合的過程。

  [方法論]

  要求我們既要大膽實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佔有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於思考,對佔有的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從個別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既要反對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又要反對不善於思考、不經過思考就盲目下結論的經驗主義。既不做實踐上的懦夫,又不做思想上的懶漢。

  6、認識是不斷髮展的原理

  [原理內容]

  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領域內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因此,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充套件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首先,認識要不斷地深化。因為複雜的事物包含著若干層次,由於實踐條件的限制,人們在每一層次上的正確認識在深度上總是有限的。人們不應滿足於這種認識,而應當把這種認識中的寶貴因素保留下來,深化到下一步的認識中去。其次,認識要不斷地擴充套件。因為客觀世界的範圍是無限廣大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在廣度上也是有侷限性的,人們應不斷地擴充套件認識,以便在更廣闊的領域內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再次,認識要不斷地向前推移。因為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人們的認識應當隨著客觀事物的程序而向前稚移,不斷研究新情況,提出解決新問題的方案。

  [方法論]

  要求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使認識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層次,擴充套件到更廣的空間或領域,並注意使認識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發展,而不斷向前推移。一要反對只滿足現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對只認識區域性而忽視整體;三要反對認識上的靜止觀點而不向前推移。

  7.認識的第一次飛躍與第二次飛躍的辨證關係原理:

  【基本觀點】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根本目的。

  【方法論】 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秩序,抓住事物的本質與規律。

  8.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科學思維方法原理

  【基本觀點】分析與綜合密不可分。綜合離不開分析,綜合以分析為基礎。分析也離不開綜合,分析以綜合為指導。所以,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方法論】這一觀點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和學習生活中,培養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中要善於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反對把二者割裂開來。

  9.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思維方法原理

  【基本觀點】合理的科學的想象,是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了人的思維潛能。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和方法,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

  【方法論】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要培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善於運用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方法。

  10、實踐具有一定特徵的原理

  [原理內容]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物件、手段和結果都是客觀的。第二,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人的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具有能動性。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總是追求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它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社會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具有歷史性。

  [方法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既要反對否認實踐客觀性的唯心主義,又要反對否認實踐社會性、能動性、歷史性的機械化、庸俗化。

  1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方面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表現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三,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第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謬誤對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認識:同時堅持科學理論為指導。反對認為人的認識先於實踐,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觀點;反對脫離實踐的誇誇其談,反對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領袖人物的觀點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或者用大多數人的意見,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