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硬筆書法作品

  中國硬筆書法的大潮,把一批勇於開拓創新的年輕人推上了時代的浪尖,成為耀眼炫目的佼佼者。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龐中華:硬筆書法本就是年輕人的事業

  文/龐中華

  中國硬筆書法的大潮,把一批勇於開拓創新的年輕人推上了時代的浪尖,成為耀眼炫目的佼佼者。

  1995年春天,黑龍江劉成同道來京,告之他將主編《當代中國硬筆書壇概觀》一書,期望我能給予支援並題詞作序。我明白,這是出於年輕朋友對我的偏愛。

  我是個經常的失敗者,在通向硬筆書法的崎嶇道路上,歷經磨難,時時期待得到朋輩師長的幫助,試有今日。自身經歷使我深深地感悟到:人們應該互助互愛,尤其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但過多的瑣事和過度的勞神往往使我身心疲憊。為了不讓這位熱情的年輕朋友在我這裡品嚐到失望的痛苦***像我年輕時品嚐得太多太多的痛苦***,我不加思索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但心裡僥倖地想:這《概觀》是個浩大工程,恐怕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我也可以拖欠一些日子。誰知不久數月,作者來信告急,說是《概觀》即將定稿,就等我的“序文”,這時我真有些惶惶不安了,同時也敬佩青年人的辦事效率,而硬筆書法本就是年輕人的事業。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推動硬筆書法的時候,也是剛30歲出頭的年輕人,也曾有過惶惑。覺得年輕人做事太難,並擔心硬筆書法能不能生存發展?

  就在這一年,著名科學家楊振寧***美籍華人***博士回大陸訪問,在回答記者提問“衡量一門科學、一個專業的發展前景的重要標誌是什麼”時,楊博士很果斷地說:其衡量的重要標誌是看這門學科和專業的代表人物的平均年齡。平均年齡小的是處於新興的、上升的學科和事業,因而是由發展前途的。楊博士這番話大大增強了我的信心。此後硬筆書法的蓬勃發展,也生動地證明了這一真理,許多優秀的中國青年人成為硬筆書法的優秀代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明白的告訴人們:支援青年人,就是支援未來、播種希望。

  當代硬筆書法,經歷十多年曲折而又生機盎然的上下求索,許多熱情的青年朋友成為這博大舞臺的主角,各種不同層次規模的比賽展覽,各種琳琅滿目的硬筆書法字帖和報刊,以及冠以各種名稱的硬筆書法社團,的確讓廣大硬筆書法愛好者和旁觀者眼花繚亂,目迷五色。直到1993年3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民政部批准、登記成立的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在北京宣告成立,才初步結束了硬筆書壇群龍無首、山頭林立的局面,從紛亂走向統一。這也是我們硬筆書壇眾多朋友為之奮鬥多年的夙願。

  中國硬筆書壇15年的光輝歷程,應當由一個客觀而完整的總結。如果說一滴水可反映世界,那麼硬筆書壇15年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它引起人們思索的範圍當遠遠超出書法藝術之外。劉成精心主編的這本《當代中國硬筆書壇概觀》,包括“硬筆書壇百名百家”、“硬筆書法作品精粹”、“硬筆書論”、“硬筆書法大事記”等六個欄目,應當能給讀者一個清晰的脈絡和較系統的答覆。然而,這15年硬筆書壇的歷史太豐富多彩了,一本書很難盡善盡美、翔實無疑地記錄下來。我們希望編者和廣大讀者朋友能不斷提高新的史料和佐證,去粗取精,補充增刪,在不斷的琢磨中一版再版地逐步完善,使之成為當代硬筆書壇權威的歷史論著。

  《概觀》已經排版,在印刷機的軋軋聲中,劉成頻頻通過傳呼機催我作文,我無法再拖演對年輕朋友的許諾,匆匆寫下我的一些感慨,算是交給年輕朋友們的答卷。併為序。

  1995年歲末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