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年畫故事

  年畫是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普遍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年畫獨特的藝術語言樣式,也使其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民俗民風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語言和習俗,對不同地區的年畫風格影響極大。各地對年畫的稱謂南轅北轍,北京叫“畫片”、“衛畫”,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對年畫逐漸約定俗成地簡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民間對年畫有著多種稱呼: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寫到:“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年畫由此定名。

  民間年畫內容涉獵廣泛,其中,不少年畫是根據歷史傳說和歷史故事的某一情節繪製而成。在又一個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將各地不同風格年畫中的故事再講述一遍,以饗讀者,為佳節助興。

  湖南灘頭年畫《秦瓊、尉遲敬德》,講的是唐朝時唐太宗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常感覺臥室門外有人拋磚弄瓦,鬼哭狼嚎,鬧得三宮六院徹夜不得安寧。太宗膽怯,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群臣。秦瓊聽後上奏說:臣一生殺人無數,屍體多如聚在一起的螞蟻,還怕那些怪物不成?我願意與尉遲敬德披掛戎裝,伺候在太宗左右。太宗準了秦瓊的上奏,當夜果然平靜無事,太宗大喜嘉獎二人。想到二人無法長期守夜不睡覺,太宗叫來畫工為二人畫像,一如二人平日裡穿軍裝的怒相,然後將畫像分別懸掛於左右宮門上,自此,鬼怪銷聲匿跡。後人一代代傳承這種做法,秦瓊、尉遲敬德便永久成為年畫上的門神。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五子奪魁》,說的是五代時期,燕山竇禹鈞年過30還沒有孩子。一夜,夢見祖父告訴他:你不僅沒有孩子,也很難長壽,要想改變這種命運,就必須遵循天命積德行善。禹鈞於是努力節儉修身行善,陸續有了5個孩子,個個都有成就。一夜又在夢中遇見祖父,祖父告訴他:你多年節儉積德,將延長壽命36年,你的孩子們也會發跡。禹鈞活到82歲無疾而終。

  河北武強年畫《回荊州》為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故事。說的是劉備偕夫人回荊州,行至柴桑界首被東吳徐盛、丁奉二將攔阻,劉備依照孔明的妙計,用話激怒孫夫人斥退二將。

  天津楊柳青年畫《破沖霄樓》為《忠烈俠義傳》中的故事。宋仁宗年間,襄陽王陰謀篡位,建沖霄樓並設下銅網陣。顏查散、白玉堂奉旨到襄陽巡視,襄陽王派鄧車、申虎偷盜顏查散的印信時被白玉堂生擒。白玉堂查明實情後夜入沖霄樓陷入銅網陣,被亂箭射死。盧方等人得知情況後誓為白玉堂報仇,歐陽春、盧方、魏真、韓章等人來到沖霄樓共破銅網陣。

  河南開封朱仙鎮年畫《破孟州》為古典小說《隋唐演義》中的故事。程咬金派羅成赴孟州遊說王君恆上山聚義,羅成在賺得孟州徐全的紫金鐲後假賣絨線進城。徐全見紫金鐲,誤以為是自己走失之子,讓女兒徐立娘與羅成論價,進行試探。年畫《破孟州》表現的就是這一情節片段。

  江蘇蘇州桃花塢年畫《花果山美猴王開操》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孫悟空打死白骨精後,唐僧聽信了豬八戒的讒言,將孫悟空趕回了花果山。孫悟空回到花果山水簾洞,聚叢集猴分序排班,操練武藝。年畫《花果山美猴王開操》即為群猴開操的畫面。

  河北石家莊年畫《牧羊圖》是布質年畫,也叫布畫。布畫是年畫的一種形式,將布掛漿後捶平,在上面作畫。春節時懸掛於街道兩旁供人觀賞,俗稱“吊掛”。戲曲布畫一般正反兩面均可觀賞,正面為連續故事,按序號排列,反面為摺子戲。年畫《牧羊圖》所繪為朱春登從軍屢獲戰功,封平西侯,賜假還鄉祭掃,並舍飯7日。朱妻錦堂受嬸母迫害,婆媳到山中牧羊,聞祖墳前有人舍飯,遂前來領取,被春登察覺,多方追問,認出錦堂手上朱痕,夫妻相認,母子團圓。

  山東濰縣年畫《灶王》。灶王亦稱灶君,山東民間傳說灶王本姓張,名萬倉,娶妻郭丁香。張萬倉經商外出期間,愛上了少女王海棠,並將海棠帶回家,休了賢妻郭丁香。海棠好吃懶做,不久家財吃光,海棠一走了之,萬倉又遭大火,雙眼被薰瞎,淪為乞丐。一日,萬倉討飯來到一富人家,得到一碗熱湯麵,吃後感覺味道很像前妻丁香所做,一問果然如此,萬倉羞愧,一頭鑽進灶膛內。玉帝念其有悔意,封萬倉為灶王。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裡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鬱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效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於抵禦邪祟的進入的願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注:“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鬱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鬥、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路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1.中國傳統年畫和年畫故事

2.中國傳統年畫欣賞組圖

3.古代故事年畫

4.傳統年畫民國時期

5.中國傳統年畫藝術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