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年畫和年畫故事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願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裡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鬱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效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於抵禦邪祟的進入的願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注:“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鬱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鬥、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路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農村過去無曆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徵春臨,童子依一臥牛身旁,手託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人耕作時按圖上節氣行事。

  從宋劉克莊詩“今年臺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遊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彩,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製的“燈方子”紙畫。

  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藥名一***,謎底為“使君子”。

  還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紮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幹,能活動自轉。常見的畫面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

  鎮宅鍾馗

  鍾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鍾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鍾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反映出宋代鍾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牆壁或門上。

  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後,除夕懸掛鍾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於堂中“掛鐘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

  民間年畫中的鐘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鍾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蹬厚底靴,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借“蝠”與“福”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

  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還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圖》圖案都不同,武強的《九九消寒圖》圖案為著名的“六子爭頭圖”,是武強年畫代表作。

  而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時冬至節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

  財神

  在民俗年畫中,關於財神的年畫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財神的圖案,有的是文財神,有的是武財神,有的是文武財神,有的是財神夫婦,有的是上關***官***下財***上面是關公,下面是財神***。關公也是財神,關公重義,因義比錢重,所以關公在財神的上面。

  其實重義也是為了得財,因為只有誠信,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灶王

  民諺說“先有楊家埠,後有灶王爺”,在楊家埠家庭年畫作坊裡,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爺年畫。這樣的油光紙年畫一天可印300張,最多時日夜加班可印700張。灶王爺年畫有5至6塊版,刷5至6次色,相當於一天要印1500張次到4200張次。只要看看手藝人分秒不停疾速勞動的雙手,就可想見民間年畫藝人的艱辛。

  灶王年畫也稱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貼灶王風俗的演變,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國,遠至雲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線灶君紙馬之影象。影象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獨坐,有灶君與夫人並坐,還有香案前灶君坐於中間,左右二夫人分坐,此類灶君只有山東濰縣和聊城一帶流行,俗稱“三頭灶”。

  灶王年畫顧名思義是貼在灶上的,貼了灶王畫,表示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有飯吃。這表達了底層民眾最樸素的願望。因此,灶王是印製最多的年畫之一,特別是在楊家埠,幾乎家家年畫作坊都印灶王,銷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