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幅寫意山水畫圖片

  宋、元兩代山水畫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兩座高峰,五代宋初山水畫的藝術品格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基調,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歡迎欣賞學習。

  欣賞

  1

  2

  3

  4

  5

  “意在筆先”

  早在唐代,一些書畫家已認識到正確的創作過程,應該是“意在筆先”。書法家衛夫人《筆陣圖》中說:“意後筆前者敗,意前筆後者勝”。美術評論家張彥遠更明確指出:“筆墨形似,皆本於立意歸乎用筆”。於是“意在筆先”就成為指導畫家進行創作的準則。五代山水畫大家荊浩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也說:“或畫山水一幅,先立題目,然後著筆。若無題目,便不成畫。”用現代文學語言來說,就是要有“主題”,如果寫文章沒有主題,沒有明確的中心,想到什麼寫什麼,結果必然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不知所云了。畫山水也是如此,落筆之前如果沒有“立意”、“存想”,便畫不好一幅畫。就拿前面說那位落筆如驚雷掣電、急風驟雨的潑墨山水畫大師張操來說,據目擊其作畫的符載介紹,張燥在下筆前的神態是“箕坐鼓氣,神機始發”。意思是說,他靜靜地坐在絹素前,凝神屏氣地思考,片刻以後,感情奔放才開始作畫。可見張燥在作畫前也有一個構思立意的過程,否則他也畫不出好畫來。

  至於構思立意包含些什麼內容,要解決哪些問題,清代山水畫家王原祁有一段詳細論述,現摘錄於下,以供參考:

 

  “意在筆先,為畫中要訣。作畫於榻管時,須要安閒恬適,掃盡俗腸***可理解為排除雜念,集中注意力***。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幅外,來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後儒毫吮墨。先定氣勢,次分間架***即主體結構***,次布疏密,次別濃淡。轉換敲擊,東呼西應,自然水到渠成,天然湊拍。其為淋漓盡致無疑矣。若毫無定見,利名心急,惟取悅人,布立樹石,逐塊堆砌,扭捏滿幅,意味索然,便為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