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的學習策略

  現代速讀訓練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加強其航空及地面觀察員的辨認能力,特別是在能見度差的氣侯下,能對快速行進的飛機,做正確的辨識,將各種飛機的模型以極快的速度掠過螢幕,而接受過此種閃示訓練者,意外發現,在其閱讀速度上及記憶力上均有顯著的進步,戰後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視聽教育中心承此基礎,繼續研究,得出速讀之雛形。

  閱讀理解是閱讀者從書面語言中獲取資訊,進行加工編碼,獲得知識意義的活動過程。人類知識的傳遞大量的是通過閱讀理解活動來實現的。因而,閱讀理解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人類資訊傳遞的主要途徑。沒有閱讀理解,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理論的系統掌握和應用。因此,對閱讀理解策略的研究和應用較早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近年來,更引起了廣泛的重視。

  一、對閱讀理解策略的研究

  對閱讀理解問題的關注在古代社會就大有人在,但現代意義的、系統的閱讀理解問題的研究則始於一百餘年前。普遍認為,對這一問題最早進行科學研究的是羅曼尼斯,他於1884年報告了第一個關於閱讀理解研究的成果。在研究中,他要求成年人在規定時間之內讀一段有十行文字的文章,並在讀後寫下他們能夠記得的內容。他發現,被試在閱讀速度方面的差異是4:1,即讀得快的被試讀同樣內容的材料只需讀得慢的被試所用時間的四分之一,並且讀得快的被試回憶起來的內容也。

  由羅曼尼斯帶來了一個關於閱讀理解研究的良好開端,但在他之後的數十年間,對閱讀理解問題的研究是不活躍的。儘管偶而有一些研究成果發表,但其研究是不夠深入的。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艾賓浩斯對記憶的實驗研究佔了統治地位,並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就沖淡了人們對閱讀理解問題研究的興趣。

  本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對閱讀理解策略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許多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根據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整個閱讀理解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討。

  研究者們普遍認為,閱讀理解的過程和結果,主要受三個因素的直接影響。一是讀者的認知能力,二是讀者的語言知識,三是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依據對這三個因素的理解和強調的重點不同,創立了不相一致的閱讀理解的模式。這些模式大體可歸納為三類:以高夫為代表的自下而上模式。這一模式是用資訊加工的觀點來解釋閱讀過程。以古德曼為代表的自上而下模式。這一模式認為,人們在閱讀過程中,通常是利用語言知識和有關經驗的作用,對課文進行加工的,即閱讀的起點是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而不是印在紙上的文章。以魯墨哈特為代表的相互作用模式。這一模式吸取了前兩者的合理之處,不再偏頗文章提供的資訊或學習者已有的經驗,而是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認為成功的閱讀離不開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以上可視為西方國家對閱讀理解研究的一個輪廓。同樣,在國內,從70年代中期以來,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文的閱讀理解策略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如在中文認知中的大腦偏化問題、中文的語言轉錄問題、字優與詞優效果以及中文句子和課文的閱讀理解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其中,句子和課文的閱讀理解策略的研究更有代表性。

  同時,許多研究也表明,要提高學習者的閱讀理解效果,就必須使其掌握適當的閱讀方式和應用適宜的閱讀理解策略。

  二、閱讀的方式

  閱讀方式直接影響著閱讀的速度和質量,對於大多數學習者特別是中小學學生來說,並不一定掌握了適當的閱讀方式,因而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能根據閱讀的目的,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對於改善他們的閱讀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閱讀方式主要有:

  1。精讀

  精讀是為了系統、深入地掌握閱讀材料所具有的知識內容,這就要求學習者從字、詞、句入手精研細讀,甚至反覆閱讀,進而掌握各個段落及整篇文章的精髓,以便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從字、詞、句入手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閱讀,逐個問題進行思考;同時反覆閱讀,層層深入。精讀有利於加深對文章內容及實質的理解,是形成學習者知識系統的基礎,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更是如此。因而無論什麼學科的基礎內容,都應組織好精讀,以便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

  精讀的技巧通常是:抓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往往在道理的闡述、人物的刻畫、氣氛的渲染中起著關鍵作用,因而應首先抓住它們。找準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就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找準了中心句,也就搞清了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重點段落。一篇文章在敘事論理時,總有一些段落是起鋪陳作用或過渡作用的,而另一些段落則承擔著反映文章主要內容或基本觀點的任務,這樣的段落就是重點段落,在閱讀時應著重把握。

  2。速讀

  速讀是一目十行式的閱讀,它有利於學習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取較多的資訊。速讀的技巧主要有:意群掃描式閱讀。意群掃描即不是以單個字或詞為單位進行閱讀,而是以意群為單位進行閱讀。用這種方式進行閱讀,可以大大地提高閱讀速度,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特別是中小學學生用這種方式進行閱讀。在閱讀時,不要過分看重對個別字詞的辨認,只要能掌握基本意思即可。瀏覽。即對全文粗略地閱讀,甚至只讀其大小標題,以達到對內容的大體瞭解或整體認識,或對某些重要觀點、重要資訊的大概出處有所瞭解即可。如在字典裡查詢詞彙,或復讀已讀過的文章,或確認某個資訊等等,通常用此方法進行閱讀。跳讀。即對自己關心的內容或特定內容進行閱讀,如尋找特定的數字、符號、日期、事由或確認某個資訊等就屬此種閱讀。其特點是跳躍閱讀,不逐一閱讀。這適於搜尋特定資訊資料或捕捉重點。

  3。朗讀

  閱讀可分為出聲的讀和不出聲的讀,前者稱朗讀,後者叫默讀。二者各有其意義和作用。朗讀有利於提高閱讀者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於強化情感體驗、有利於促使感官全面活動從而增強記憶。

  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課文特點,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朗讀技巧有這樣幾種:理解分析性朗讀。一般用於對說理性文章的閱讀,要求條理分明,自然流暢地讀。旨在熟悉文章的段落要點和全文中心。欣賞性朗讀。一般用於對抒情性文章的閱讀。要求感情豐富、進入境界、形象生動地讀。分解色朗讀。一般用於文藝性讀物,這一種集體閱讀活動,要求借助手勢、表情和聲調,表現出人物性格或某種情景。

  三、閱讀理解的策略

  近年來,把閱讀理解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各門學科的閱讀策略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理解的質量,已形成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潮流,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歸納現有的研究成果和立足於現有的認識水平,可在教學中應用以下一些閱讀理解策略,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理解水平。

  語言理解策略

  語言理解策略就是藉助於語言材料建構意義的過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接收文章提供的資訊,然後使用已有的知識,對輸入的資訊進行聚焦、預測、推斷和監控,進而揭示語言的意義,文章資訊是通過字、詞、句體現出來的,因此,語言理解主要反映在對字、詞、句的聚焦、預測,推斷和監控上。

  1。聚焦

  一篇文章有很多資訊,讀者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個資訊單元,而是拋開那些冗餘資訊、枝節資訊,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資訊上,這就是聚焦。在閱讀的全過程中,沒有聚焦只是被動感知,那是一種低層次的閱讀水平。主動的聚焦既能提高閱讀速度,又能增強理解程度。不過,聚焦的水平和速度取決於對字、詞、句的熟練掌握程度,能迅速地辨認單詞和理解句子含義的人,才能迅速、準確地聚焦。因此訓練學生聚焦,是以他們熟練掌握字、詞、句的知識為前提的。

  2。預測

  預測是讀者在對字、詞、句的識別加工時,對他們蘊含的意義及後面的內容的估計和預見。讀者自始自終都在理解、揣測作者的意,達到心靈的溝通。例如,當讀者讀到“螞蟻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歷三個階段”一句時,若能馬上預測到後面內容一定是具體地講螞蟻成長過程的三個階段,那麼,就能準確、迅速地把握後繼內容了。

  3。推斷

  正確地理解語言是建議在正確的推斷基礎上的。推斷在語言理解過程中是個特殊的階段,推正確是閱讀理解水平高的表現,它要求讀者在大腦中進行一連串複雜的邏輯思維活動,對已知的事實作出合乎邏輯的聯想,以已知的事實為依據對作者希望表達而未作明確表達的意思進行正確的推理。如某一觀點、某一事物的原貌,由於不便說明白或沒有必要說明白則留下表達上的空白而給讀者留下推斷的空間。

  不過,推斷不是離開原文的臆斷,不能把自己的臆測強加給作者,推斷必須有理有據,正確地推斷應具備這樣幾個枝巧;弄清作者的意,以及寫作的緣由。分析材料提供的資訊。注意字、詞的原意及引申含意。依靠句子的含意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

  4。監控

  閱讀理解臨近是指對閱讀過程的理解程度的一種自我評價和調整。閱讀理解是讀者對自己的閱讀過程和結果的自我意識和自覺的調整,它的實質是指進行性地控制和評價讀者自己的理解活動,其功能不僅僅是為了閱讀理解的完成,而且也是為了監測其完成的過程和效果。它既作為特定領域的知識而存在,又作為一種工具而發揮作用。

  學習者在進行語言理解時,教師應加強對他們的指導,使他們不但知道對語言的理解,而且知道怎麼理解,並使對自己的效果評價伴隨在體整個理解過程中,不斷察覺錯誤,調整閱讀目標,警惕偏差的產生,一旦產生偏差,及時加以控制。

  尋找中心句的策略

  文章段落是由一個個句子組成的,而句子又總是圍繞著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計劃地組織起來的。因此,我們常說的讀懂段落,實際上就是讀懂這段的中心意思。一段內容中往往僅有一箇中心句,這句表達主旨的話,即為全段的核心或關鍵,其他句子都是圍繞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條分縷析的表述。段落中出現的這種表達主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準確地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對於理解段落內容具有重要意義。尋找到了中心句,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其他句子的意義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尋找中心句的策略實際上是個抓主要矛盾的策略。

  尋找中心句並非難事,是有規律可循的。通常情況下,中心句的出現有三種情況:一是出現在一段的開頭,即在這段中,首先用一句話對本段的內容進行概念或揭示,然後再具體介紹或分析,這可稱為“首括式”。二是把中心句置於段尾,具有總結式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可稱為“尾結式”。三是出現在段落中間,這種表現形式在段落中間安排一句話統領全段,這句稱為“中領式”。

  掌握段落內部層次結構的策略

  文章的每一個段落總要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而這個意思的表達又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按邏輯進行的。這樣,在段落裡面,就形成了一種表達結構,因此,要讀懂段落,就要掌握段落內部的層次結構。

  掌握段落內部的層次結構,通常應掌握內容層次的分界線。文章內容的層次總是按一定思路向前推進的,層次的發展變化在內容上總有個分界線,這個分界線一般來說就是表達發展變化的標誌。因此,準確地把握表達內容發展變化的分界線,是掌握內部層次結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