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簡筆畫圖片

  馬,生活在草原上,很多人想騎上馬,體會策馬奔騰的感覺。你喜歡馬的簡筆畫嗎?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1

  2

  3

  4

  5

  欣賞完之後,請和小編一起看一些關於馬的介紹。

  馬的進化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 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 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複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現了上新馬***Pliohippus***,身體更大,齒冠更高,前、後足中趾更為發達,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現了真馬***Equus Linnaeus***,身體達到現代馬的大小,中趾充分發達,趾端成為硬蹄,牙齒除齒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皺更為複雜,反映出對賓士於草原和嚼食乾草的高度適應。在中新世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佈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上新世和更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還擴充套件到南美,但南美的種類不久即歸於絕滅。到全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也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

  我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門馬***Equus samenensis***以及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

  現代馬則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類在中、上新世時曾分別出現過幾個旁支:例如分佈在中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安琪馬***An-chitherium V.Meyer***;分佈在上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三趾馬***Hipparion Christol***;分佈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馬***Hippidium***等,表明馬的進化不是直線發展的。歷史上有些古生物學家根據馬的進化趨勢***身體體積由小到大、趾數由多到少、齒冠由矮到高***就認為,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的。馬的年齡根據牙齒的情況加以識別。

  歷史名馬

  1、赤兔馬,三國時期呂布的坐騎,《曹瞞傳》記載,時人云:“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演義中呂布僅僅為了赤兔馬就背叛殺死了自己的義父丁原。同時,《三國志》記載中呂布數十騎破張燕萬餘精兵,赤兔同樣有著極大的功勞。

  2、的盧馬,是劉備的坐騎。一次劉備遇難,騎的盧馬逃跑,危急之時落入檀溪中,劉備著急地對的盧馬說:“的盧,今天遇到大難,你一定要幫忙呀!”於是,的盧一躍三丈,帶劉備逃出險境。

  3、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當年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統一全國的六匹戰馬。它們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和白蹄烏。李世民為紀念它們,將它們的形象雕刻在自己陵墓的石屏上。

  相傳六駿的圖形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把這些形象雕刻得栩栩如生,甚至在人們心目中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之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致使叛軍倉皇逃竄。偃旗息鼓後,騎兵也突然消失。後來,據守護昭陵的官員說,就在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溼欲滴。

  4、汗血馬,傳說中的良馬。它產於大宛,汗水從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內可以跑千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