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樂是什麼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宗教音樂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宗教音樂的型別

  彌撒曲

  天主教所用的復調風格的聲樂套曲。15世紀以前,是沒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紀改為由清唱和管風琴交替進行。17世紀起採用管絃樂伴奏,並插入獨唱、重唱等。歌詞用拉丁文。

  結束時的唱詞有“Ite,Missaest”***意為“回去吧,彌撒禮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來。彌撒曲分普通、特別、安魂、婚禮、主教等型別,以普通彌撒用途較廣,通常包括垂憐頌、光榮頌、信經、聖聖聖頌、祝福經、羔羊頌等六個樂章。

  宗教改革之後,彌撒曲已非天主教專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們也常採用彌撒曲的形式進行創作,內容和結構也有所變化。著名的彌撒曲有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等。

  受難曲

  大型聲樂曲。以四福音書中記載的主耶穌受難的過程為內容,從最後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釘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紀***的受難曲以格里高利聖詠組成,用戲劇形式演出。

  到十五世紀,復調音樂代替了聖詠。巴赫的《約翰受難曲》***1723***和《馬太受難曲》***1729***是受難曲創作的巔峰。後世鮮有重要的受難曲問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蘭作曲家彭德雷茨基於1966年作的《路加受難曲》。

  清唱劇

  將聖經中的經文譜曲,用合唱、獨唱、重唱與樂隊演出的、有人物、有情節、有劇情的清唱表演稱之為“清唱劇”,又稱“神劇”、“聖劇”。十六世紀後半葉,聖菲利浦·內裡***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禮堂內演出了清唱劇,並定為制度,清唱劇由此產生。

  以後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劇的發展上作出了巨大貢獻。清唱劇的風格與歌劇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敘調、詠歎調和合唱來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劇沒有戲劇動作和戲劇表演。

  清唱劇的合唱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處於全劇的中心地位。這一點清唱劇和受難曲相似,與受難曲不同的是:受難曲主要是描繪耶穌的受難過程,而清唱劇的範圍則沒有限制。

  清唱劇創作最有成績的作曲家首推亨德爾。他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劇創作上的高峰。古典時期海頓的《創世紀》和浪漫時期門德爾鬆的《以利亞》都是清唱劇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劇以奧涅格的《大衛王》***1921***和科達伊的《匈牙利詩篇》***1923***為最著名。

  康塔塔

  康塔塔於十七世紀初葉起源於義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種獨唱的世俗敘事套曲,以詠歎調和宣敘調交替組成。十七世紀中葉傳入德國,遂發展成為一種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套曲,在這一點上與清唱劇相似。兩者區別在於清唱劇篇幅較大,人物眾多,而康塔塔則篇幅較小,故事內容較簡單,往往偏重於抒情。康塔塔與清唱劇有時不易分清。

  十七世紀康塔塔擴充套件到宗教領域,巴赫很喜歡這一體裁,他曾專為教堂譜寫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數年間共寫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許多作曲家創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詩篇交響曲》***1930***、《康塔塔》***1952***、《聖歌》***1955***、《哀歌》***1958***,布里頓的《學院康塔塔》、《憐憫康塔塔》等。

  眾讚歌

  一種基督教會眾合唱的頌讚詩歌,又叫讚美詩。十六世紀後,作曲家常將它加以改編,用管風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紀德國宗教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類詩歌有兩類:一類是由作曲家譜寫的,有很高的藝術性,但不適合一般信徒誦唱。巴赫就譜寫了大量的眾讚歌。另一類是由信徒譜寫的,藝術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適合一般信徒詠唱。教會所用的頌讚詩歌都屬於此類。

  宗教音樂的發展歷史

  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十五世紀的代表人物是杜飛***GuillaumeDufay約1400-1474***,十六世紀是帕勒斯替那***Palestrina1525-1594***。帕勒斯替那將複音音樂發展達到顛峰,並結束這時代。

  文藝復興晚期,開始出現基督教***新教***聖樂的發展,因為自馬丁路德改教以後,基督教***新教***脫離天主教,開始發展自己的聖樂。馬丁路德強調宗教音樂應當要擺脫宗教儀式徒具形式的天主教聖樂困境,要承載真正的上帝之道:聖經、與信仰生命。

  因此在基督教聖樂中出現聖詠合唱***Chorale***,與讚美詩。改教地區的宗教音樂,以英國改變最小,因為其改教政治性因素為重,並未深入信仰核心的改革,所以在英國,重要基督教詩歌與天主教聖樂都可並存。真正的基督教聖樂大本營,是在德國,由作曲家舒茲***Schutz1585-1672***,直接傳承影響給巴哈***Bach1685-1750***,巴哈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宗教聖樂作曲者,他對德國日後音樂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終於讓德國的音樂藝術,成為舉世無法匹敵的重鎮。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宗教音樂!宗教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宗教音樂的文獻

  ·《泰山岱廟藏譜《玉音仙範》的相關研究》

  ·《計算機音樂時代的“樂器”設計初探》

  ·《水陸法會音樂研究》

  ·《鉅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音樂的考察與研究》

  ·《長沙開福寺比丘尼焰口儀式及音樂研究》

  ·《早期格里高利聖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