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黎明奏鳴曲推薦

  《黎明奏鳴曲》是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鋼琴奏鳴曲***作品53***寫於1804年,題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鋼琴曲《黎明奏鳴曲》推薦的相關資訊吧!

  鋼琴曲《黎明奏鳴曲》的內容

  這首充滿大自然詩情畫意的奏鳴曲是與《英雄》交響曲同時創作的。這兩首傑出的作品,從不同角度深刻地體現了貝多芬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認識。《英雄》交響曲集中地揭示了貝多芬的英雄觀,而《黎明》奏鳴曲則鮮明地反映了貝多芬的自然觀。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從大自然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及哲學啟示,都在這首奏鳴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黎明》奏鳴曲是雄偉的鋼琴田園交響樂。它處處洋溢著朝氣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氣息和抒情的詩趣。全曲共分三樂章。第一樂章是採用奏鳴曲式。呈示部的c大調主部主題以短促跳躍的節奏型、同音反覆的進行、明亮的倚音和靈巧的快速音階描繪了曙光熹微、萬物蘇生的晨景。金色的陽光透過薄霧,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小鳥在歡躍,牧笛在迴響。接著,高音區清脆的旋轉音型的出現,使人如臨山谷泉邊,傾聽著流水潺潺。接著音型的密集、調性的轉換、力度的變化,色彩斑駁的田野、生機勃勃的大地逐一展現。在E大調上出現的副部主題,具有明朗的曲調、清澈的音色、新穎的調性、和絃式的織體,如同一首頌歌,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對光明和幸福的嚮往。動人的讚歌先在右手高音區出現,接著又在左手中音區不完全再現,當它第二次出現時,右手靈活運動的音型,使這一主題溶匯到積極的運動中去,似乎是人們受到大自然的感應,整個心靈亦化入生命運動的節奏之中。在呈示部的結尾,隨著節奏的發展和力度的增長,動力逐步加強、情緒越來越熱烈,展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雄偉畫面。接著,輝煌的顫音,如閃爍不定的陽光,似波光粼粼的漣漪。柔和的旋轉式音階從高音區到中音區逐步下降,好似微風吹來了淡淡的花香。生機勃勃的運動亦逐漸緩和,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運動的停止,而是向掀起更大浪潮的展開部過渡。

  展開部將呈示部的材料從旋律進行、節奏、力度和色彩等方面進行各種變化。開始時以凝聚而成的主部材料在不同調上樓進,斑斕多彩的快速音型在高低音區不停地飛躍,如鶯歌燕舞、蟬鳴蝶飛。接著,副部積極的三連音型亦以不同的調性變化發展,好象是大浪淘沙、波濤翻滾。繼而,密集的上行音型從低音區湧向高音區形成白浪滔天的氣勢。就在情緒高昂的戲劇性高潮中,再現部出現。新素材的運用、調性的變化使再現部面貌一新。副部主題在A大調出現,曲調更高亢、音色更明亮,更富於激情。但在第二句,主題就進行到同名小調,使熱情、摯誠的讚歌帶有幾縷愁思。再現部的尾聲較呈示部擴大了幾倍,在發展手法及情緒上彷彿是第二個展開部。上下行音階大幅度起伏,左右手快速音型的連續交替,從低到高的音浪衝擊,充分展現出大自然的澎湃力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在副部主題再次唱出深情的讚歌後,急待解決的屬七和絃延長音三次出現,彷彿作者在沉思中反覆提出疑問,最後,充滿活力的音型滾滾向前,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得到充分的肯定。

  鋼琴曲《黎明奏鳴曲》的相關介紹

  鋼琴奏鳴曲之於貝多芬,正如鋼琴協奏曲之於莫扎特,是他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他真正自始至終都在創作的體裁。研究貝多芬的專家羅曼﹒羅蘭已經指出,貝多芬對音樂的重大變革正是在《熱情奏鳴曲》中醞釀,然後才在《英雄交響曲》中成熟起來的。而在他生命的最後期,已經很少採用其它體裁,還是寫下了超凡脫俗的晚期奏鳴曲,其中就包括了被稱為“鋼琴中的珠穆朗瑪峰”和貝多芬自負要在五十年後才能演奏的《槌子鍵琴奏鳴曲》。可見,貝多芬的奏鳴曲是他內心的寫照,也反映了他在音樂上的真正努力。後人把他的鋼琴奏鳴曲稱為鋼琴中的《新約聖經》,正是實至而名歸。

  鋼琴曲《黎明奏鳴曲》的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並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已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