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良宵推薦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劉天華於1928年除夕即興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劉天華音樂生涯中寫作時間最短的一首樂曲。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下二胡曲《良宵》。

  二胡曲《良宵》的創作背景

  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劉天華邀請了一些因經濟困難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學生到他家中過年。當時的他在幾年不懈的努力下,在民樂改進方面有了很大進展,剛剛與同仁一起成立了“國樂改進社”,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現實的過程中感到了極大的欣慰,對未來、對勝利充滿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還不時傳來孩子的嘻鬧,一片過年時的喜氣洋洋的景象。在這種其樂融融的情境之下,劉天華隨手拿過二胡,任意拉著樂曲。拉著拉著,他忽然站起來,匆忙拿起紙筆,飛快地記下所拉的樂譜。就這樣,邊拉邊記,邊記邊改,二胡獨奏曲《良宵》就寫出來了。

  《良宵》是劉天華創作十首二胡曲中唯一的一首即興之作,也是寫得最快,篇幅最為短小。在國家二胡考試中被規定為四級曲目,普遍認同《良宵》就是初級階段演奏水平的反映,是一首較為簡單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沒有複雜的技巧要求。

  1993年,該曲獲得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頒發的“華人20世紀音樂經典作品獎”,上海交響樂團著名指揮家黃貽鈞曾把它改編成西洋絃樂合奏曲。在招待外國貴賓與友人的音樂會上,此曲經常被作為樂團演奏或加演曲目介紹給聽眾。自1928年以來,此曲仍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現出的歡樂和激情,達到樂器效能的極致發揮,是二胡曲中的精品,是“二胡十大名曲”之一。

  二胡曲《良宵》的演奏技巧

  把握好“輕快如歌”的分寸,不可奏得太慢、太粘。要做到弓速平穩、弓分配合理自然,接音力度均勻。

  揉弦和運弓力度的變化應根據音樂旋律的起伏和樂曲情緒的發展變化來合理安排。

  換把、原位移指和跳把時要少帶或不帶滑音,但音的銜接應該自然流暢、不可機械,大音程的跳把要反覆多練,以保證按音的準確和把握。

  附點音前後的音符時值要嚴格、準確,尤其是跨小節的較長音符一定要保持銜接自然、時值充分。

  二胡曲《良宵》的作者簡介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1918年他在貧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發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生活無出路的憤懣心情。其後,他創作的《苦悶之謳》***1926***、《悲歌》***1927***、《閒居吟》***1928***以及《獨弦操》***又名《憂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動人的旋律,或憂傷壓抑,或悲憤激越,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中苦悶、徨,要求變革、掙扎、奮鬥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進操》***1927***,音樂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憧憬美好未來的喜悅心情。《光明行》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的弦琶音進行和轉調手法;《改進操》吸收了古琴上綽、注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顯示了國樂改進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鳥語》***1918~1928***吸取民間單絃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音樂活潑生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構原則寫成的一首優美抒情的二胡曲。劉天華掌握了民族器樂的創作規律,又大膽地吸取西洋音樂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的音調,又有新穎獨特的表現特點,仍保持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