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悲歌推薦

  二胡曲《悲歌》又名《處世難》,為劉天華於1927年創作,大凡悲歌之類,往往情緒壓抑怨憤,音調哀愁低沉。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下二胡曲《悲歌》吧!

  二胡曲《悲歌》的創作背景

  該曲創作於一九二七年冬,正值作者任教於北京大學、女師和藝專時期,當時軍閥混戰割據,奉系軍閥趕走了皖系段祺瑞,佔領了河北,進駐北京。軍閥張作霖手下政客劉哲充當軍閥政府的教育總長,大肆對教育事業進行脆腸,將北大,師大,工大,醫大,農大等9所不同型別的高校強行合併成一所不倫不類的“國立京師大學堂”,接著又以“音樂有傷風化,無關社會人心”為由,勒令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女大音樂系停辦,後經劉天華與音樂界及社會各界人士奔走呼告,女大音樂系才得以倖存。而蕭友梅主持多年的全國僅有的高等音樂教育就這樣被毀於一旦。在這種形勢下,劉天華先生悲痛欲絕,處事艱難之感尤其強烈。他說:“目睹藝專音樂系及北大音樂專科的停辦,凡我同人無不疾首痛心。”在這種極度悲憤的情緒下,他寫出了《悲歌》一曲,在生前一直反覆推敲修改此曲的板眼於弓法,知道1932年4月準備出版不久,劉天華先生卻與世長辭。至此,此曲樂譜的板眼和弓法未能定型。流傳的有兩種版本,是其弟子沈仲章和陳振鐸根據會議和自己的理解記錄下來的樂譜。

  二胡曲《悲歌》的賞析

  《悲歌》是劉天華創作的第四首二胡獨奏曲,如果說,前三首主要是“繼承傳統音樂”的產物,那麼,這一首則有明顯的借鑑西洋技法的印記。大量使用變化音***#I******#5***,甚至把五聲音階中常用的小三度***35******61***,變成大三度***3#5******6#1***,這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洋味,但聽來卻比較自然,並無怪誕彆扭的感覺。樂曲開頭幾小節象是西洋音樂的大調式,中間出現了"#5",又象是和聲小調。其實它的基本調式仍是中國五聲音階商調式。出現得最多的一個音“2”,是它的主音,樂句不論長短,總是圍著這個音轉,最後由鄰近音匯入主音結束,全曲總體上仍保持著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風格。

  劉天華一貫主張從“東西方調和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這首《悲歌》正是他創作思想的體現。從作曲技法上看,這是一首單段體散板式的宣敘調,節奏很自由。它沒有引子,沒有鋪墊,一開始就單刀直入,進入了“角色”。旋律線隨著情緒的起伏上揚或下落,完全不受人聲音域的限制,而是十分“器樂化”的。此曲現存資料有兩種弓法,都是劉天華親傳。其實從此曲產生直至劉天華先生逝世,弓法一直未最後確定,甚至連小節線也是為便於初學者而勉強劃分的。這樣的情況,在二胡曲創作中可以說很少見,在十大二胡曲中是唯一的一首,這或許是由於此曲情緒跌宕,使作者很難確定一種唯一合適的弓法來加以表達。兩種弓法在連奏斷奏上有不同的處理,從而產生不同的呼吸和語氣。初學者可選擇一種,照譜練奏;成熟的演奏者則不必太拘泥,可以將兩種弓法加以溶和,自由運用和發揮。

  二胡曲《悲歌》的作者簡介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悶之謳》、《悲歌》、《空山鳥語》、《閒居吟》、《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進操》、《虛籟》。一首絲竹合奏曲《變體新水令》、編有四十七首二胡練習曲、十五首琵琶練習曲,還整理了崇明派傳統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編的《飛花點翠》於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已成為琵琶經典樂曲。

  1918年他在貧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發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生活無出路的憤懣心情。其後,他創作的《苦悶之謳》***1926***、《悲歌》***1927***、《閒居吟》***1928***以及《獨弦操》***又名《憂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動人的旋律,或憂傷壓抑,或悲憤激越,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中苦悶、徨,要求變革、掙扎、奮鬥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進操》***1927***,音樂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憧憬美好未來的喜悅心情。《光明行》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的弦琶音進行和轉調手法;《改進操》吸收了古琴上綽、注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顯示了國樂改進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鳥語》***1918~1928***吸取民間單絃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音樂活潑生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構原則寫成的一首優美抒情的二胡曲。劉天華掌握了民族器樂的創作規律,又大膽地吸取西洋音樂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的音調,又有新穎獨特的表現特點,仍保持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當劉天華逝世時,在紀念會上有人用這十大二胡名曲標題的首位字聯成過一幅便於記憶又頗有意境的輓聯:“良月苦獨病,燭光悲空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