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漢族古琴發展史介紹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歷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隋唐時期的漢族古琴發展史

  隋末唐初趙耶利,對當時流行的文字指法譜字,進行了整理,並輯錄了《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圖》等解釋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調幽蘭》,為南朝梁丘明傳譜,現存為傳到日本的唐手寫卷子,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譜。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白居易愛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他的琴藝很高,並能自彈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寫道:鳥棲月動,月照夜江,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聞無古今。”張祜的《聽嶽州徐員外彈琴》也有:“玉律潛符一古琴,哲人心見聖人心。盡日南風似遺意,九疑猿鳥滿山吟。”描寫了古琴豐富的表現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趙耶利總結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盛唐的董庭蘭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傳世。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並提出演奏者必須“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範。

  晚唐曹柔鑑於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從其師陳懷古處承繼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沈、祝二家聲調,擅彈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寶中琴家薛易簡,可彈大弄四十、雜調三百,並有理論著作《琴訣》七篇,擅彈《三峽流泉》、《胡笳》、《烏夜啼》、《別鶴操》、《白雪》等曲。晚唐還有琴人陳康士根據屈原《離騷》所作的琴曲等。

  漢族古琴對古代音樂影響

  古琴是漢民族最早的彈絃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併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載:“舜彈五絃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絃,周代時已有七絃。東漢應劭《風俗通》:“七絃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三國時期,古琴七絃、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於民間。關於以琴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絃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絃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漢唐時期的音樂種類介紹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幫腔***、《相和歌》***有管絃伴奏及打節拍的樂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為歌舞大麴,稱為《相和大麴》,由多節歌舞及插曲《豔》、《趨》、《亂》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統稱為《清商樂》或《清樂》,含民歌和舞曲,是燕樂***宴會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有宮廷雅樂***禮儀音樂***,還有吸收兄弟民族音樂創作的鼓吹曲,如《戰城南》;橫吹曲,如《紫騮馬歌》等。這一時期著名琴曲有《廣陵散》和參與胡笳而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民歌稱為“曲子”,見於敦煌資料,如《菩薩蠻》、《劍器詞》等,都有音樂曲調,以後發展為文學形式詞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長達幾十段,如《綠腰》,大麴中接近漢族《清樂》系統較為幽雅的部分,稱為《法曲》。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時,依表演方式,分音樂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為八部:***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8***《光聖樂》;室內表演為六部:***1***《樂》,包括《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壽樂》、***5***《龍池樂》、***6***《小破陣樂》。此期歌舞音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漢唐時期新創或引進的樂器有:漢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現在簫的前身***、篳篥、方響、鑼、達卜***單面鼓***、節鼓、軌箏、奚琴、齊鼓、羯鼓、簷鼓、都曇鼓、毛員彭、籤臘鼓、雞婁鼓、王鼓、連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這一時期各類樂器總數達300多種。?

  樂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應用純律音階。隋朝立八聲音階。隋唐燕樂用28調。

  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84調的理論,並在隋唐宮廷雅樂中應用。這一時期,出現“犯調”和“移調”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樂的表達效能,還出現以減字譜記琴樂譜的方法,又在敦煌發現用工尺譜記唐樂譜,便於樂譜的儲存和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