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時期的瓷器是怎麼樣的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

  隋朝瓷器簡介

  隋朝歷史很短,但依舊有頗多建樹。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它為唐朝的輝煌鋪平了堅實的根基。而在陶瓷史上,隋代的陶瓷工藝也為一個新的陶瓷時代拉開了序幕。

  通過對陶瓷考古和墓葬考古的現有資料分析,可以瞭解隋瓷的大致情況特點。隋以前燒瓷窯場主要都集中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北方的燒瓷窯場極為稀少,亦無文獻述及。入隋以後,南北方瓷業才開始了飛躍性的發展,窯場及其燒製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花色、風格、樣式的瓷器開始呈現,形成各競風流的局面。

  目前已發現的隋代主要瓷窯有:河南的安陽窯,位於現安陽市北郊洹河安陽橋南岸,是目前發現的隋代青瓷中規模最大的一處;河北磁縣窯位於河北峰峰礦區西部的賈壁村內;另有位湖南的湘陰窯;安徽淮南窯;四川邛崍窯及江西豐南窯等。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壺、罐、瓶、碗和高足盤等。壺的基本特徵是盤口、有頸、系耳都貼附在肩上,盤口較前代高,橢圓腹,系耳多作條狀。高足盤在南北墓中均有出土,可見燒造量大,是隋瓷中較為典型的器物。

  隋瓷胎釉在各地窯口之間略有差異,在總體上看,其共同點是胎體較為厚重,胎色因燒製地點和原料而各有變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屬石灰釉,呈玻璃質,透明度強,多呈現青色,青中泛黃或黃褐色;器體施釉一般不到底,多是用支具託墊疊燒;隋瓷的裝飾紋樣以花草為多,並常在佈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換而組成新穎圖案;盤碗類器多在中心裝飾,由朵花捲葉組成圓形圖紋;瓶罐類器物的裝飾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葉紋組成的帶狀圖案。隋瓷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堆塑等,其中印花應用最為普及廣泛。隋代已燒製出胎質潔白,釉面光潤的白瓷,開啟了唐代瓷業“南青北白”局面的先河。

  延伸閱讀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階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製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新增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琅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