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發聲原理

  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那麼。笛子的發聲存在哪些原理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笛子發聲原理的相關知識吧!

  解析

  笛子是利用空氣振動發聲和空氣柱共鳴的原理製成的。為了解這些原理,你可以做如下實驗。

  在家裡你可以找出各種各樣形狀的空瓶,把嘴脣貼在空瓶口上吹氣,看看用它們吹出的最低音***基音***的音調高低都跟哪些因素有關係。

  首先選一個瓶子,逐漸往瓶內裝入一些水,改變瓶內空腔的體積,分別對瓶口吹氣,可以發現體積越小,音調越高,即共鳴的基音訊率f越大。

  以後,再選瓶內空腔體積和瓶口內徑基本相同,而瓶頸長度不等的瓶子,分別進行實驗。

  最後,選瓶頸粗細不同,而長度,空腔體積基本相同的瓶子進行實驗,看著頻率與瓶頸內截面積有什麼關係。

  空氣密度、大氣壓強、氣體比熱容有關的係數。這種共鳴器就叫亥姆霍茲共鳴器。

  笛子的簡介

  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音笛。

  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做民族吹管樂的代表。

  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玉笛及紅木做的笛子,古時還有骨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為竹笛聲音效果較好,製作成本較低。

  笛子的基本構造

  笛子採用的竹子在陰乾以後基本上要經過裁料、上漆、鑽孔、校音、纏線、刻字等工序。笛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笛身上往往刻有唐詩以及製作者的名稱。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外呈圓柱形,在管身上開有1個吹孔、1個膜孔、6個音孔、2個基音孔和2個助音孔。

  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裡面去節中空成內膛。

  笛塞 用軟木材製成的塞子,裝在吹孔上端管內一定的深度裡。

  笛膜 一般是用蘆葦膜做成的,經揉紋後取一小方塊使用。經過氣流振動笛膜,便能發出清脆、明亮的聲音。

  笛孔 分為吹孔、膜孔、音孔。

  海底 又稱笛腦,是由笛塞內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內膛,它阻止氣流向上,使口風向下流動,集中發音。

  纏絲 使用絲絃,纏於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 道,起保護笛身以免炸裂的作用。

  飄穗 繫於助音孔上的裝飾品,通常用絲帶編成。

  鑲口 通常在笛身左端***或兩端***鑲以牛骨或象牙,稱為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