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教育本真的行者

      教育,意味著堅守,意味著付出,意味著一種大愛無疆的奉獻,更意味著教師艱辛的成長曆程。在這個歷程中,有的人把青春寫在紙上,有的人把青春融于堅實的腳步中,寫在紙上,飄逸瀟灑;而融於腳步中,則更顯醇厚實在。百家湖小學的劉志春校長就屬於後者。在他29年的教育旅程中,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那樣的堅實,那樣的從容,也正是這樣堅實的腳步,成就了他身上那些耀眼的光環。
        一、教學路上的跋涉者
        江寧,“六代豪華”之地,“十朝京畿”要地,地處秦淮河、長江交匯處。特定的歷史和自然條件在這塊山川秀麗而富饒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蹟。“綠水向雁門,黃雲蔽龍山”是“詩仙’李白的雋語;“謝公含雅量,世運屬艱難”則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東山的慨嘆。唐代七絕聖手王昌齡、清代性靈派大詩人袁枚等等,都曾在江寧寫下大量詩篇,讚美這裡的山川人文。
        地靈人傑,上、江二地,人才輩出。劉志春這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正是在這片沃土上,從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為一位語文名師的。
        1964年出生的他在1981年曉莊師範畢業後被分配到上坊小學做了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這裡,他遇上了後來也成為語文特級教師的王永生老師。在劉志春的眼中,王老師的語文課堂是那麼地流暢自如,師生情感融洽、交流和諧,這讓劉志春信服,也讓他逐漸明白:做一名小學老師其實真的不簡單,需要細心地去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鑽研教法,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更重要的是懷著一種與學生平等交流的姿態。由此,王永生老師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劉志春的師父,引領他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固然有千條萬條,但實踐證明,公開課的歷練是教師教學能力提高最大、專業化成長最快的途徑之一。劉志春正是在公開課的歷煉中和課題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在王永生老師的指點下,劉志春的課上得越來越生動自然,也逐漸開始了他的“公開課”之旅。
        當然,劉志春的公開課的歷煉、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經歷過很多次的磨礪。就在他逐漸地對語文教學頗有感覺,對課堂的把握逐漸成熟,向著名師的目標不斷邁進之際,卻經歷了一次不小的“打擊”。那是劉志春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公開課,上的是葉聖陶的《荷花》。那節課,劉志春在師父的幫助下做了很充分的準備,自覺信心十足。課後由原人教版教材主編袁微子先生點評。他原以為袁老會給自己的課一個較好的評價,可沒想到袁老在點評時一口氣點出他課堂教學中的頗多問題。儘管在點評中袁老也提及了一些優點,但對比袁微子先生在聽了王永生老師執教的《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後,激動地連評了六個“紮實”,劉志春著實沮喪。這時,師父安慰他說:“沒關係,你沒聽袁老先生說嗎,你的課在從形式入手和從內容入手上結合得比較好,今天的課,已經很了不起啦。至於袁老提出的問題,慢慢改進就是了。”聽了師父的話,他的心裡才有了些許寬慰。也正是這堂公開課讓劉志春明白:成長是需要磨練的,於是他更加潛心苦學、博採眾長,在不斷的磨礪中,劉志春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讓劉志春印象特別深刻的另外一節公開課是在南京市電教中心錄課的那一次。此時的他,已經在南京小語教育界嶄露頭角,執教的是《美麗的西沙群島》一文。當時,劉志春的愛人正在醫院待產。儘管面臨如此大的壓力,這節課仍然非常精彩。不過,那節課他走得卻有些“狼狽”,一下課他便直奔醫院。儘管這樣,他還是留下了一生的遺憾,因為他沒有能親眼見證孩子的出生。因此,時至今日,劉志春仍然對愛人和孩子有著一種歉疚的心情。 
  早在八十年代,受《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的啟示,劉志春就在閱讀教學中嘗試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查詢資料、解決問題。他設計總結的“構建自主、開放的閱讀教學”的思路,多年後的今天,與新的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完全相吻合。 
        “自主、開放”的閱讀教學研究,按流程分為 “準備性閱讀、自悟性閱讀、討論性閱讀、鞏固性閱讀”四個環節,並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的課文適當調整要求。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培養。老師教得輕鬆、高效,變填鴨教育為方法指導,更多了鑽研教學教法的精力與動力。師生互動、雙向和諧。
        (一)準備性閱讀:一是初知課文,二是蒐集相關資訊。教師的作用是指導預習方法、提示預習專案。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讀、思、查。
        (二)自悟性閱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材料深入領會。教師主要了解學生對閱讀材料哪些地方感興趣,對感興趣的材料大致瞭解到一個什麼程度,做到胸中有數。學生則利用這部分時間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充分感知閱讀材料,做到真正有自己的見解。
  (三)討論性閱讀: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所得呈現出來,教師盡全力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時間和方式,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討論狀態,使討論富有成效。
  (四)鞏固性閱讀:一是設計自主、開放性的鞏固練習,二是設計相關的鞏固活動。 
  1990年8月,劉志春調至江寧實驗小學工作,也因此踏上了一個更為廣大的平臺。從那以後,劉志春的公開課一路從學校上到縣裡,從縣裡上到市裡……上公開課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他參與了國家教委的“小學生語文、數學學習標準的制定與監測”課題研究;主持、參與了“農村教育現代化實驗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小學生素質教育目標的研究與實踐”等多項省市級課題研究…… 
        正是在這樣的歷程中,劉志春才清醒地發現,他不是學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自己的價值;他也不是詩人,不能用優美的詩句謳歌自己的職業。但是他是教師,一名從事教育事業的工作者,他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深奧的哲理;他也可以採擷如花的詞句,構築心中最美好的詩篇。回首從教的近三十個春秋,他飽嘗了教書育人的困難和艱辛,然而對於曾經付出的心血,他感受更多的是充實快樂和滿足的喜悅,因為他愛他平凡的事業,他願用他的青春和激情力爭讓這片熱土閃閃發光;不言春作苦,他願化作春泥更護花。
        二、教育路上的探尋者
        對於劉志春的語文課,老師們或評價說:“充滿了機智,幽默風趣”“詩情畫意,輕鬆活潑”,或讚譽道:“語詞精煉,條理清晰,對課本的把握十分到位,能收放自如,如同久經沙場的將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更多的老師喜歡用“本真”兩字來概括,認為他的課堂虛偽的東西少,很實在,而其間迸發出來的智慧和活力往往令人驚歎不已。
        其實,課堂能有這樣的效果皆源於劉志春老師關於“本真教育”的思考。不過提起本真教育,他自己並不願將自己思考的話題作為一種教育模式提出,他說:“本真教育也不應該是一種什麼教育模式,其實陶行知先生早就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只是在當前這種比較浮躁的教育氛圍中,我們必須要真正腳踏實地去做點事情,還原教育本來的面目,給孩子一個他們想要的童年!”
        之所以提出本真教育,劉志春說他主要是基於教學的一些思考。首先,新課標後,課堂上新課程理念之聲不絕於耳,但呈現出來的東西有時卻讓人匪夷所思。課堂教學中呈現出的無效問題、做秀表演隨處可見,教育教學行為浮躁盛行;其次,前些年素質教育理念盛起,但是很多學校在做交流介紹時,卻只是一味以獲獎為榮。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始得熱熱鬧鬧,結束得卻是無聲無息,追求的只是一時的轟動效應。“學生從中究竟能學到多少?教育還應該更踏實一些,”劉志春說,“所以我希望孩子們能夠多一些時間讀書,讓孩子多一些感悟。畢竟正如說的,一個不會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的教學真的需要少一些浮躁,更多一些本真。” 
        “第三點原因是我覺得現在的孩子真的太苦了,”劉志春感嘆道,“週一到週五,孩子在學校要按時上課,完成學校的任務。等到週末還要完成家長的任務——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的童年都被這些教科書和培訓班所填埋了,慢慢的,孩子們那些樂學好問、善良、率真的本性全部湮滅掉了,靈性也都被磨滅掉了,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上學呢?所以我就在想,怎麼來還原孩子的本來面目,把孩子善良率真的本性挖掘出來,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講到這裡,劉志春也給記者做了一組形象的對比:
        鏡頭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小學,學校的音體美這些課程都是開足開全了的,儘管沒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但是還會搞一些活動,比如說拿一個球大家一起玩玩,占課的現象更是沒有。儘管這樣的藝體課由於師資的原因,質量或許不高,也沒有科學的課程體系,但孩子們卻是快樂的。放學後,一路嬉鬧跑回家,放下書包,或者小夥伴們在一起嬉戲遊玩,或者各自幫家長打豬草、幹農活、做家務…… 
        鏡頭二:21世紀的小學校園,孩子們揹著沉重的書包,在家長的“護送”下,一臉不情願地走進學校。學校裡,孩子們機械地參加各種教學和活動;六一節,孩子們頂著烈日,滿臉流汗地表演著那一系列經過若干次編排的節目;週末,孩子們在家長的一再催促下,參加各種補習班:鋼琴、小提琴、繪畫、英語、奧數……
        “面對這樣的鏡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又作何感想呢?因此,本真教育就是希翼通過保留、引導、昇華兒童善良、率真、多問、樂學、好動等本性,為兒童自由、健康的發展打好基礎。”劉志春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百家湖小學就以少兒京劇等為突破口,進行校本研究,編制了京劇、趣味水墨畫等校本課程,並順應孩子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興趣愛好,建立了管樂團、合唱團、舞蹈團、京劇團、航模隊等興趣小組,維護童真,守護童年。
        本真教育下課堂也是獨具一格的。學校根據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了簡單可操作的預習方案。預習方案是教師根據基礎文案和學生實際編制、供學生課前預習使用的材料。基本內容包括四個方面:“預習提示”“我的收穫”“我的疑問”“我的資料”。當然,欄目設計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科和年級的不同進行選擇和創造。
        提供預習方案,供學生在預習時使用,並要求學生在課前的預習中完成指定的練習(有的預習也可放在課堂上進行)。上課前教師進行抽樣檢查,瞭解學生預習情況,明瞭學生通過預習解決了哪些問題,存在著哪些問題,並考察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同時對自己的教學預設進行即時性的調整,進一步明晰教學重點與難點,明瞭課堂教學的著力方向。新課完成後,學生對預習方案進行調整和修訂,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所得對預習方案中的“我的收穫”加以補充和完善,同時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之後的疑惑。
        預習方案是由百家湖小學教師集體商定並編撰的預習材料。預習方案明確提出了預習要求,並輔之以具體的練習,讓學生預先介入學習過程。預習方案為學生的學習留出了空白,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後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課堂。學生在預習時不僅結合教學內容本身,而且可以拓展解決問題的資源,可以查閱其他書籍和電子資源。有效的預習方案也便利父母更具針對性地介入孩子的學習。預習方案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具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置在討論和解決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上。
        有效預習是課堂高效的基礎和起點,原則是不加重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容易完成,把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讓給預習,把想留作家庭作業的習題放在課堂上解決;不讓學生感到繁瑣,讓學生容易掌握;不流於形式,讓學生需用心去琢磨;不做無用功,能在課堂學習中發揮作用。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劉志春一直說他是農民的兒子。他還說:“我們的孩子是農民的孩子,他們必須要跟土地接觸。”因此,百家湖小學校園不是想象中那樣嶄新美麗、整齊劃一,甚至還有一塊裸露的土地,但這不刻意修飾的環境和簡單的校園裡蘊含著極深的教育內涵:校園裡每一處都是孩子們娛樂玩耍的場所,學校的每一處設計都蘊含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校環境一切按照滲透有效、拒絕虛浮、適應本性的原則考慮建設,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環境是為他們服務的,在這種環境中學習、生活可以感到快樂、舒暢。
        碧綠的草坪不僅是為了欣賞,孩子們可以在上面跳、翻、滾;裸露的土地是供學生玩玻璃球的;裝飾球成為各年級段孩子摸高的工具;教學樓間的空地上、連廊中用漆畫好“跳房子”的格子、“丟沙包”的分界線,供孩子課間玩耍;孩子的書法作品也根據每個年級孩子的身高放置在不同的位置並在牆壁上採用活動鏡框,定期更換;開放書香長廊。在二樓連廊建成敞開式閱讀場所,並讓閱讀場所同時成為陶冶學生品格的場所;學校還逐步恢復了一些傳統遊戲,比如說滾鐵環,就是希望用一些傳統的遊戲把孩子從電腦、電視前面拉過來,讓他們活動起來。
        在此基礎上,本真教育還十分關注學生道德素養的養成。正如記者在書香長廊醒目的擋風窗上看到劉志春校長寫的這樣一句話:“我相信看完後你會把我放回原處的。”劉志春說我們必須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培養孩子的誠信和自覺意識,學校也隔段時間定期在廣播上表揚全體學生看書的良好習慣,激勵他們。他說,即便有幾名學生把書帶走了,但我認為這些學生看書看得愛不釋手,把它帶回去,不要緊,相信看完後,你們會放回去的。實踐證明孩子們是能做到的,而且做得很好。管理的思想就在這在道門之間,教育的高度也體現在這道門之間。“做一件事,既要做出教育的意義,還要提升教育的層次。”劉志春這樣說。 
        針對現在的孩子在很多時候已經丟失了中國的傳統美德的現象,劉志春在學校提出學生“五愛”:愛父母,愛科學,愛自己,愛學校,愛學習。在他看來,農村的孩子為什麼能夠比城裡的孩子更懂事,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了解父母的艱辛,能看到父母辛勤勞動的過程;而城裡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狀態,不知道他們工作與生活的艱辛。現在百家湖小學五年級有個班,每個月都會搞家長講堂。其中一次講堂活動邀請的是一位在衛星發射中心工作的家長,主題講的是在衛星發射過程中的一些失誤以及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教育孩子們做事一定要嚴謹;還有一次請的家長是個體商戶,夫妻兩個一起來講述最初創業的艱難和艱辛,講述過程中夫妻二人潸然淚下,整個班級學生坐在下面都是淚流滿面,特別是他們的孩子,幾乎泣不成聲,因為他也是第一次瞭解到父母的工作竟然如此艱辛,孩子都被深深震撼了。因此,劉志春說:“我們有時候也不能全怪孩子不孝順,因為總的來說,現在很多父母的工作和孩子的生活是一種完全隔離的狀況。孩子不瞭解父母為他的學習生活付出的是什麼。因此,我們的教育要更多地讓學生了解生活的實際,讓學生融入到那樣的氛圍中,才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一走進百家湖小學,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就是教學樓聯廊柱子上掛著的歷年的畢業生合影。劉志春覺得,孩子的在校時間其實是很多的,學校應該“做父母做不到的事,讓每個孩子都留下童年的美好回憶”。於是,一年級新生來到學校報到的第一天,劉志春會親自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並安排高年級學生牽著新生的手,通過給新生佩上校徽等活動,加強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以及新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同時,安排人員將新生的每張笑臉拍攝下來,連同小學期間每次活動中的攝影,在畢業的時候刻成光碟,送給每一個畢業生。劉志春知道,學校只有真真切切為孩子著想,學生畢業後才會對學校發自內心地感恩。“讓小學階段成為流淌在孩子們心間的一段美好記憶,讓孩子們在‘母校’的概念上烙上百家湖小學的印記。”
        在採訪中,劉志春說:“孩子們天真、好動、善良、率真的個性,往往在考試中逐漸泯滅掉。如果將孩子成長的壞境變得自然一些、田園一些,讓孩子沿著生命本真的狀態自由而健康地成長,教師再加以適當、正確的引導,關注學生個體的生命狀態,將教育由外在的指向考試轉而指向內在的完善自我,指向教育中真實的人及其活動,孩子才有可能成長為優秀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拔尖人才,而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真正具備優勢。我想,也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最本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