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點指的彈奏技巧

  在古箏演奏中,手指是主要運動部位。如何控制手指呢?那麼有哪些?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運指方法

  彈弦時,應掌握以掌指關節帶動手指關節運動為主的運指方法。

  指尖動作要靈活主動。各指的彈弦點應基本保持在與前樑相平行的一條線上。手型始終成漫圓型。各指指關節和掌指關節不要塌陷,否則手臂力量不能直接下達指尖,沒有進行彈奏的各指要自然下垂,不要翹起來,有人不自覺地把小指翅起,這是小指肌肉緊張所致,既不美觀,又影響其他各指的放鬆和用力。

  彈奏時要訓練指尖彈奏瞬間的爆發力,爆發力大,出音才能堅實響亮。在彈奏抒情慢速樂曲時,雖然手指動作相對減慢,也要注意手指觸弦瞬間的爆發力。後者與前者對比,只是爆發力大小不同而已。即使用扶弦演奏方法也不能用指尖輕飄飄地去抹弦,否則會使聲音輕弱無力,不能給人以清心透明之感。

  彈箏運指技巧的關鍵,在於手指動作的準確與速度。

  箏的發音是靠手指彈弦而發出,手指的彈絃動作極度準確要靠日積月累、艱苦的訓練。如果能把樂曲中最困難的技巧用正確演奏方法反覆訓練幾十次乃至幾百次,使有關肌肉得到充分訓練,那麼,將必然精通這一技巧,達到極度準確的程度。

  :相互配合

  1 肩部 彈箏時的肩部運動,主要由肩關節外面的三角肌,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肩胛上方的斜方肌;背部的背闊肌、菱形肌、斜方肌等作用下實現,初學彈箏的同學,由於方法掌握不當,這些肌肉容易過分緊張,時間稍長,即感到疲勞,如果不及時把這些部位的肌肉放鬆下來,就會出現背部、肩部痠痛症狀。所以肩部的放鬆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只有肩部高度放鬆,才能使上臂、前臂、手部處於放鬆狀態,能以較少力量獲得較好的演奏效果。

  2 上臂 彈奏中上臂經常需做外展、內收和屈伸等動作。上臂向外上方和內上方抬起,分別叫外展和內收。上臂向前方運動叫屈臂,向後方叫伸臂。這些動作都是在胸部的胸大肌、胸小肌,背部的背闊肌、萎形肌、斜方肌,肩部的三角肌等肌肉群協同作用下實現的。演奏時這些部位的肌肉放鬆、緊張程度直接影響上臂動作,只有在大腦支配下,才能使演奏動作舒鬆自然,協調一致。

  在實際演奏中,不要把上臂和肘抬得過高,一般以上臂外展與側胸壁成45°角左右為宜。如果上臂過於外展,肘必然支起太高,致使上臂始終處以緊張狀態,反之,上臂挾得過緊,也會造成上臂的緊張、影響上臂和前臂動作的靈活。

  3 肘 上臂屈肌***肱二頭肌和肱肌*** 和伸肌***肱三頭肌*** 的起點在肩,止點在前臂,中間跨越肘關節。因而它們的伸縮能使肘關節產生運動。當屈肘時,屈肌收縮,伸肌則適當放鬆,但仍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從而保證肘關節屈曲適度,移絃動作準確。如果伸肌絕對放鬆,屈收縮程度過大,那麼屈肘程度則大,使屈肘超過預定位置;如果伸肌放鬆程度小,那麼,屈肌收縮程度必不能大,則屈肘程度也小,使屈肘達不到預定的位置。可見,彈奏動作的準確程度是由屈、伸肌群控制的,只有屈伸肌群收縮、舒長適度才能達到動作準確。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長時期艱苦的練習,使肌體受到充分的訓練,提高其動作的準確性。

  4 前臂 前臂屈肌群可屈前臂,使前臂旋前,屈腕,使手內收,屈近側指關節,掌指關節,屈拇指關節。前臂伸群可伸腕、使手外展、伸指、使前臂施後,外展拇指,伸拇指掌關節。伸拇指指間關節。因此上臂肌內群的放鬆與否直接影響前臂,前臂肌肉群放鬆與否直接影響腕和手。

  5 手腕 手腔的屈伸動作以腕關節為樞紐。腕關節由八塊小骨組成,便於上、下、左、右和旋轉運動。在演奏中,手腔的鬆馳、靈活與否,直接影響手指彈奏,因而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手腕不靈活,必然導致前臂過多參加運動,使力臂加長,演奏動作加大,造成動作遲緩,發音生硬,呆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