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但心理的健康也有分很多境界和層次的。呢?下面小編帶你一一瞭解!

  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第一層

  常念感恩:經歷了是一種財富。當我們參加完葬禮,總會湧起一些感慨;當我們大病初癒,總會有萬般的珍惜。感恩的心一定要時時保留,它不僅讓你憐惜一沙一石、一草一枝,還會讓你淡漠某種無形的壓力,平撫你的慾望和爭鬥,更多的時候,有一些幸福的感覺也往往來自於此。

  勤於讀書:讀書和學習都是在和智慧聊天,用別人的經驗,長自己的智慧,何樂而不為。把讀書變成一種習慣,你的有些思想來源於此,有些見解也來源於此。並且還能醫愚,還會長久地保持你的個性魅力。

  播種善良:一定要極盡自己所能及之事,讓那些比你苦、比你難的人感受到這世上的陽光和美麗。這樣的善良要經常播種,不意間,就會開出最美麗的人性之花來。播種善良是在給自己“修心”。

  培養愛好: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總有一款適應你,一定要給自己培養一種愛好。它會洗滌你的身心,開啟你的記憶和想象,鋪陳你的浪漫。當你全身心地投入時,更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寧靜和享受。還有攝影、收藏、寫作、歌唱……它們都是日子中的味精,點點滴滴中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滋味。

  得失隨緣:塵間有兩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鍾情之苦。在你付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當作一場賭。勝之坦然;敗之淡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世間最苦是鍾情,縱然是夫妻也莫過如此,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好在這年齡已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冷靜自己還是有一定把握的。說到底,人生都是獨行者。

  淡定心情:你的年齡段已經不允許你不成熟了。要知道,對發生在身邊的事,你已經完成了從“看不慣”到“看得慣”這個過程了,如果你還不習慣,說明你心裡還不夠成熟。不要怨完山神怨土地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給自己添堵。

  沉澱朋友:“窮在鬧市無人問,富住深山有遠親”。也別管他是親戚還是“朋友”,勢利眼的人隨處可見。在你生活的低潮和困境時,向你伸出溫暖的那雙手才是你的朋友。千萬不要相信在你富貴時的那些甜言蜜語——假的。

  學會承受:有些事情需要無聲無息地忘記,經過一次,就長一次智慧;有些苦痛和煩惱需要你自己默默地去承受;歷煉一次;豐富一次。你的苦痛和煩惱不要指望別人的憐憫和同情。自己夢自己圓,解鈴還需繫鈴人,這才是你心靈之痛最好的補藥。

  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第二層

  “我的意識與我的內心體驗相一致,我對人講述的又與我的意識相一致。於是,這三個層次相互一致,渾然一體。”

  這是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對心理健康最高境界的描繪。他認為,這樣的人具備兩個核心特徵:不欺人和不自欺。這樣的人熱愛真相,不論真相多麼痛苦,他們都不逃避,不用欺騙別人或欺騙自己的方式扭曲真相,而這種勇氣帶來的現實覺知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石。相反,不健康的人缺乏直面真相的勇氣,他們的現實覺知能力因而出現了問題,他們用欺騙自己和欺騙別人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團難以辨認的迷霧,而他們的心靈最終也在這團迷霧中失去了方向。

  不過,健康的人之所以有勇氣面對真相,不健康的人之所以沒有勇氣面對真相,其原因都要歸到愛上。

  一般來講,健康的人在自己的童年,尤其是2~3歲前獲得了足夠的愛,所以,他們的內心深處相信,真相意味著愛。所以,他們喜歡真相,哪怕真相起初非常痛苦,他們仍深信這個痛苦是抵達愛的途徑。相反,不健康的人,他們在童年收穫了太多痛苦,所以,對他們來講,真相意味著痛苦,所以他們討厭真相,哪怕真相一開始意味著快樂,他們仍深信這個快樂的背後藏著不可預知的痛苦。

  所以,愛比什麼都重要。但可惜的是,初為父母的人,經常會急著塑造孩子,甚至對很小很小的孩子施以暴力,期望以魔鬼手法把孩子變成天才。這種手段只能適得其反。

  3歲前的孩子,他們最主要的學習內容不是知識,而是關係,就是父母與他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他以後的人格基石。

  如果父母與他是充滿愛、尊重、信任與寬容的好關係,那麼就會在他心裡埋下愛、尊重、寬容、信任和獨立等種子,他長大後會自然而然地熱愛真相。如果這個關係是充滿暴力、責罵與教條的壞關係,那麼就會在他心裡埋下恨、敵意、不信任與僵化等種子,這個孩子會一直懼怕真相,為了遠離真相發展出形形色色的欺騙別人和欺騙自己的方法———這些方法,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防禦機制。

  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第三層

  蘭若是阿蘭若的簡稱,是一個佛語名詞,梵名為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為“寂靜處”“空閒處”。它是學佛/修道者居住和靜修之地。蘭若是比丘的住處。《大日經疏》卷三“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也是泛指佛寺時的近義詞:阿蘭若;阿伽藍;伽藍;佛院;佛寺;佛剎;佛庵;僧剎;僧居;僧院;僧寺;僧廬;僧宇;僧庵;僧藍;僧伽藍;;古剎;剎寺;寶剎;寺庵;寺廟;寺剎;寺院;寺宇;禪寺;禪院;禪剎;寶剎;香剎;玉剎;靈剎;霞剎;寺剎;金剎;梵剎;鳳剎;梵宇;梵宮;梵居;梵林;梵城;檀林;禪宇。蘭若無界應該是指不執著於固定的修行處,心中有佛,到處都可以是修行處。

  比丘有出世比丘和入世比丘之分。入世比丘近意於道家所倡導的“人在紅塵,心在山林”之境界。 人因貪慾而浮躁忙碌,心如潮湧而難於“心如止水”,自我膨脹而執我,過分中心化而不能放下,重擔負肩,健康持續受損,疾病有緣相伴,生命質量衰退。古語:“動靜相宜,以靜制動”可謂心理健康之策。


看過了“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1.心理健康優美句子

2.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範文3篇

3.關注心理健康演講稿3篇

4.大學生心理健康演講稿6篇

5.參加心理健康培訓心得體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