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發燒的原因

  寶寶發燒了,父母都會急的跟熱鍋上螞蟻一樣,擔心發燒會燒壞孩子的腦子,為什麼嬰幼兒會發燒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

  一 非感染性發熱:由於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不完善,汗腺組織發育也不完善,特別是早產兒和出生10天以內的新生兒,對熱的耐受程度和反應強度均較成人差許多,因此在保暖過度、包裹過多、或在夏季室內溫度過高***大於30度***時,即可引起新生兒體溫上升;如室溫超過30℃時,可有體溫升高;在冬春寒冷季節,有些家長怕孩子著涼,給孩子穿衣捂被過多,甚至把頭面部也緊緊包裹捂蓋,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可使孩子體溫一直上升,此時體溫可達38℃-40℃。引起驚厥***或稱抽搐***,重者昏迷,稱為“捂被綜合症”。

  人工餵養者牛奶過稠,而水份總入量較少,可致高蛋白脫水熱;有時母乳不足,水入量又過少亦可見脫水熱。脫水熱時體溫甚至可高達39℃-40℃。

  脫水熱的發病率較高,多在出生後4—5天發生,主要是奶和水喂的不夠,又加上從呼吸道、面板、大小便丟失不少水分,使患兒嚴重缺水。溫度可高達39—40℃,患兒出現啼哭或倦睡、前囟下陷、面板彈性差、口腔粘膜乾燥、尿量減少等輕度脫水現象,大多持續數小時後逐漸退熱,也可以1天內數次發熱,但很少有連續發熱數十天以上者。

  二 感染性發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各種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兒敗血症、化膿性腦膜炎、肺炎、臍炎、上呼吸道感染和各種急性傳染病等,但應注意在嚴重全身性感染中毒時亦可不發熱,反而體溫不升。

  新生兒感染性疾病除可引起發熱外,還應有其他的異常表現,家長應仔細觀察,如:精神不好或煩躁不安,吃奶減少或拒奶、嗆奶,呼吸急促或呼吸不規則,體溫高而四肢發涼、皮膚髮花,甚至出現面色發青、呼吸暫停、驚厥等嚴重症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如何護理髮燒的嬰幼兒

  1、休息和睡眠高熱會增加小兒的能量消耗,此時增加小兒的睡眠時間,減少能量的消耗,將有利於機體與疾病的鬥爭。同時父母要注意觀察小兒的精神、體溫、脈搏、面色等等。要為小兒安排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室內保持安靜,不要大聲喧譁、過於吵鬧;室溫以20℃左右為宜,室內不要門窗緊閉,要保持空氣新鮮,注意通風,要防止煙塵,切忌在室內抽菸。

  2、飲食發熱會導致小兒體內水分散失較多,而且容易出現消化道功能紊亂,引起孩子的食慾下降。因此,此時不能強求孩子進食,而應減少食量,並增加飲水。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可口的、富有營養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幫助孩子開胃。每次吃的量可少些,而吃的次數可多些,並多給予一些水果。母乳餵養的嬰兒,應在兩次餵奶之間喂些水,也可縮短每次哺乳時間。人工餵養的嬰兒應減少奶量,奶中多加些水,待病情好轉後再恢復平時的飲食。

  3、降溫嬰幼兒高熱時易引起抽痙,因此當小兒體熱太高時,父母應注意採取物理降溫措施,一般可用冷毛巾、冰袋溼敷在額頭或枕部,也可用35%-50%酒精擦頭、上下肢、腋下和腹股溝等處,幫助散熱;或者遵照醫生囑咐用些退熱藥物,一般體溫降到38℃以下時就可以停藥。但注意,降溫需要有個舒緩的過程,下降太快會讓孩子不適應而出現其他症狀。

  4、保持清潔發燒患兒出汗多,因此勤換內衣,預防受寒顯得格外重要。

  嬰幼兒發燒護理誤區

  誤區一

  通過“捂熱”出汗退熱

  常聽一些家長說:“吃點藥,捂一會,等汗出來就不燒了”,也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發燒怕冷,因此要穿多點、蓋多點,於是裡三層、外三層地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只露出一個憋得紅彤彤的小臉蛋,通過捂熱出汗來退熱的家長也不少,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孩子在發燒的時候,末梢迴圈變得較差,手腳摸起來可能會有些涼涼的,但這並不是因為孩子穿得不夠多。而且孩子在發燒的時候,包得嚴嚴實實反而會影響到機體的散熱,使體溫上升,甚至處於高熱狀態,在高熱時末梢血管可代償性擴張,使出汗增多,同時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寶寶長期在這種悶熱的高熱環境中,處於缺氧狀態,長時間下來,極有可能會導致機體多器官、多系統受累。

  正確做法:當孩子發燒時,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開,使其充分散熱,並注意室內空氣保持流動,但要注意寶寶手腳的保暖。

  誤區二

  發燒不能洗澡或發燒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發燒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話很容易著涼,還有一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發燒的話,幫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幫助他降溫了,其實這兩種做法都是不正確的。

  正確做法:發燒的孩子洗溫水澡更有利於散熱,如果洗澡不便的話,用溫水擦浴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降溫方法。用溫水洗浴或擦浴後要迅速擦乾全身,並換上乾爽的衣服,以免著涼。

  誤區三

  一發燒馬上用退燒藥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馬上給孩子服用各種退燒藥,吃藥後沒有馬上見效時,又立即換另一種退燒藥。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

  正確做法:一般來說,孩子的體溫在38.5 以下,我們都是建議物理降溫為主,超過38.5 了才在物理降溫的同時給予退燒藥。目前市面上的退燒藥品種繁多,家長在選用時,最好選用兒童劑型的退燒藥,尤其是小嬰兒,可以選用一些滴劑類的退燒藥。在使用退燒藥的過程中,家長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燒藥後孩子體溫還是沒有降下來,也不能馬上再用一次退燒藥或者更換其他退燒藥,要間隔4-6個小時之後才能再服用退燒藥,同時,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於降溫。

  誤區四

  孩子發高燒了也要等醫生再處理

  有些家長擔心給孩子吃了退燒藥後會影響醫生對病情進行準確的判斷,或者不知道該給孩子用什麼藥,於是,孩子都已經燒得小臉蛋通紅了也還是不給孩子積極降溫,非要等到見了醫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經發高燒了,在家不處理就直接抱過來醫院,在診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已經發燒到38.5 以上了,就應該積極先給孩子降溫,尤其是已經高燒的寶寶,如果長時間高燒不處理的話,容易造成孩子高熱驚厥、暈厥等的發生。

  誤區五

  不能用肉湯補充營養

  高燒也可以導致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給寶寶補充營養是對的。但是通過給寶寶喝肉湯的方法補充營養的做法卻是錯誤的。因為高燒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此時吃油膩的食物,不僅不能吸收,反而會引起嘔吐或腹瀉,加重身體的缺水。

  在寶寶發燒的時候,應該給寶寶以流質、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例如稀粥、菜湯、果汁、雞蛋羹等。另外,還要給寶寶充足的水喝,最好是鹽水。這樣做一方面可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另一方面可達到降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