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和佛教有哪些聯絡

  臘八節,古代稱為“臘日”,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的日子。那麼,臘八節和佛教有沒有關係?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

  據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棄位出家,經過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身體變得極度瘦弱。終於覺悟到:世間的人們追逐物慾,忱迷於聲色犬馬之中,過份享樂,固然無法達到解脫;而一味的執著於苦行,只是使肉體上受苦,也是徒增對於身的執著,也是沒有辦法證悟的;只有捨棄苦樂二邊,才能進趨大徹大悟的菩提大道。於是,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讓長年清淨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穢。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素日裡看見釋迦牟尼如此虔誠苦修,心中甚是感動敬佩。這時見釋迦牟尼已願受願,忙選擇肥壯的母牛,入河洗浴乾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覆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之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鬱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金剛座上,端坐思惟,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如此,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時至臘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釋迦牟尼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世、未來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臘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此,臘月初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響,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臘八節節日起源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成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