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成才故事

  古時很多人從小就展現不與常人的智慧,這裡先舉些本來有天才,而又很勤奮用功,後來終於成才的例項,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有人說他是生而知之者,可見他在幼年是很聰明的,但是他的家庭並不富裕,幼年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學問是從15歲那年起,自己知道發奮讀書了,通過勤學好問的刻苦自學,才逐漸地積累起來的。他曾經說過,他在學習的時候,從來也不會感覺到厭倦。

  他讀《易經》的時候,把這部用竹簡編寫的書翻來覆去地讀了許多遍,連串在竹簡上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三次,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韋,就是熟牛皮。韋編,就是串在竹簡上的牛皮帶子。堅韌的牛皮帶子都給磨斷了三次,這說明孔子讀《易經》是多麼的勤奮用功。讀《易經》如此,讀其他書也莫不如此。

  正是因為孔子既有天才,而又勤奮好學,所以後來他才能成為一個大學問家,成為影響中國達二千多年之久的大聖人。

 

   2

  東漢時期的王充,自幼不同於其他兒童,別人喜歡捕雀捉蟬,他卻喜歡讀書寫字。

  六歲時,父親開始教他讀書,他過目不忘。八歲進書館讀書,同學百餘人,幾乎人人都因為頑皮或成績差而捱過老師的鞭子,只有王充循規蹈矩、成績優良而受到老師誇獎。

  老師教他讀《論語》、《尚書》,他一天能背誦千餘字,並且能懂得意思,真可以說有點兒天才。他並不以自己有天才而自滿,而是一直勤奮好學,刻苦用功。正是因為他以勤奮出名,所以出身寒素的他才得以被保送到京城洛陽的太學裡去讀書。進了太學,在良師益友的教育與薰陶下,他更加發奮用功了。

  他的老師班彪講課時喜歡旁徵博引,內容十分豐富。王充對老師引證過的材料,一定要找出來親自讀一遍,有了體會,才自信完全懂得老師所講的內容了。他在太學讀書幾年,太學裡收藏的書都讀遍了,於是他在課餘去洛陽街上書鋪裡讀書。他買不起書,但是每本書他只要讀過一遍就能背誦。

  如此有天才而又很勤奮的王充,後來終於成長為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不朽著作《論衡》,被譽為“黑夜裡發射出的人民智慧之光的明燈”,由此可見其內容的精湛。像王充這樣天才加勤奮的成才典型,對人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3

  南北朝時期南方樑朝的王筠,自幼聰明過人,七歲能寫文章,16歲那年寫的《芍藥賦》,文辭極美,被人們廣為傳誦,在鄉里頗有點兒名氣,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天才少年。

  可是王筠並不因為自己聰明過人而驕傲,他為人十分謙虛,學習十分刻苦。他讀《五經》,每部都讀了七八十遍。他尤其愛好《左氏春秋》,把它讀得滾瓜爛熟,並且還從頭至尾抄寫了五遍。

  他抄書成了習慣,從十三四歲起,每讀一部書,都要把這部書整個抄寫一遍。除了《左氏春秋》外,他抄寫《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各兩遍,子史諸集各一遍,抄成的本子,共有百餘卷。王筠自己說,經過這樣又讀又抄,做到了眼到、口到、手到,書中的內容才記得牢牢地永遠不會忘記了。

  因為王筠如此刻苦用功,所以他的學問大有長進,文章越寫越好,連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沈約,每次讀到他的文章時,都要反覆吟誦,自嘆不如。後來王筠受到重用,充分發揮了他的才幹。他做過尚書吏部郎、祕書監、光祿大夫、太子詹事①等官,不光在政治上很有建樹,並且還著書百餘卷,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