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溝通的五大原則

  在生活中,溝通是最重要的,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出現了隔閡就需要及時的進行溝通,所以學會人際交往溝通的原則很有必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人際交往中溝通的原則,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際交往中溝通五大原則

  一、為人謙遜

  狹義的溝通僅僅是指一種交流的技巧,但是,對於祕書來說,溝通更重要的是一種維持和諧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祕書與同事溝通的目的在於做好工作並維持和諧的關係。所以,在開始溝通之前,你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如果你自私或自大,那你就很難達到有效溝通。

  小田進公司不久,總經理的祕書就出國留學去了,由於她的謙虛、勤奮和聰明,總經理祕書這個空缺就被她填補了。隨著“地位”的變化,她開始有些飄飄然了;不久,同事們能從她說話的口氣中感受到她那種無形的優越感。

  市場部張經理原來是總經理辦公室副經理,小田的頂頭上司,這天他打電話來找總經理。小田回答:“總經理出去了,等他一回來我馬上就與您聯絡。”

  小田的這種回答讓張經理非常鬱悶。都是同一個公司的人,為什麼還要“聯絡”?聽小田這口氣,總經理只屬於她一個人,自己只是一個外人!他越想越生氣,覺得有必要找個機會在總經理那裡參她一“本”,讓她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如果小田這麼答覆他:“總經理現在不在,等他一回來我就給您打電話,你看可以嗎?”那張經理心裡就會舒服很多。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但這種“無心”實際上也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所以,祕書一定要有謙遜的心態,否則,在溝通中你隨時都會流露出那種無形的優越感,而這種無形的優越感又會讓你的人際關係受到無形的傷害。因此,一些祕書常常感嘆,說自己不知什麼時候把就又把哪路神仙得罪了。

  二、說話委婉

  作為祕書,無論是與公司內部員工溝通,還是與公司的客戶溝通,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儘量委婉,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都愛面子,如果你不注意說話的方式,就很容易傷對方的自尊心。可以說,說話的方式與說話的內容一樣影響溝通的效果。同樣一件事,如果你說得委婉,那對方接受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如果你一開口就讓對方感到不舒服,甚至會損害他的利益,那他就有可能與你針鋒相對;如果對方產生了抗拒心理,那有效溝通就到此為止,你說得再多也沒用了,所以,作為祕書,在與同事溝通過程中不要把委婉當作撒謊,更不能看作是一種欺騙行為。

  這天銷售部送來的本季的銷售報告,只羅列了這個季度的銷售資料,沒有把銷售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找出來,上司不滿意,讓祕書於雪把報告退回銷售部讓他們重寫。當於雪把報告遞給銷售部經理時,她只說總經理如何如何不滿意;聽著聽著,銷售部經理心裡開始不舒服了,牴觸情況緒也就上來了。於是不再聽於雪說什麼,開始計較於雪是怎麼說的。儘管他知道自己的報告沒寫好,但他給自己找到了各種藉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如果於雪說話婉轉一些,比如先同情對方,說市場競爭太激烈,整個行業的大環境都不太好等,之後再說出“增加內容,找出原因”的意思,那銷售部經理對她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態度,溝通的目的自然就會達到。

  三、看人說話

  俗話說“交淺不言深”。作為祕書,對於本公司的員工不認識的恐怕不多,因為彼此抬頭不見低頭見,但是,有些員工你並不一定熟悉,因為在工作中的交往並不多,交情也不深,更不知對方底細,因此,當你與這樣的同事進行溝通時,如果你一開口就談工作,直接了當地告訴他自己找他的目的是什麼,那麼,在對方缺乏心理準備或對你不是很瞭解的情況下,他不僅很難接受你的意見,而且很有可能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所以,當你準備做溝通時,你最好先寒暄幾句,看看對方對你是什麼態度;如果合適就進入正題;如果對方對你還有戒心,那你不妨先說點別點,表現自己的誠意。

  隨著彼此的解了,有了交情,那說起話來就比較方便了,因為他再也不會輕易地懷疑你的動機了,即使你說錯了,他也會認為你這是無心的,比較容易諒解你;你說漏了嘴,他也可能用一句“開玩笑的”掩飾雙方的尷尬,不會與你計較。如果你與他的交情很淺,那他就會提高對你的警惕性;你一句無心的玩笑,也有可能引發嚴重的誤會。作為祕書,一定要養成“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習慣。這並不是讓你去欺騙同事,而是為了更好地溝通。

  四、觀言察色

  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一樣,每一個人在與他人溝通時也都有自己的習慣。作為祕書,如果你能瞭解自己同事的這些溝通習慣,並根據他們的這些習慣來進行溝通的話,那你的溝通就能事半功倍。

  當你準備與對方溝通時,你應先觀察一下對方,看他是怎麼想的,現在想不想與自己溝通。即使他還沒有開口,你也可以通過他的神態或其他肢體語言來判斷。如果通過觀言察色,你知道了對方將用什麼方?與自己交流,那你也差不多就瞭解了對方的真實意圖。為人真誠,與人為善,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讓對方暢所欲言,把心裡話掏給你。

  一些年輕的祕書為了追求效率,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見面就滔滔不絕說開了,不管對方情緒如何,想不想跟你交流。欲速而不達,這樣的溝通不僅很難取得實際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溝通的難度,所以,溝通之前,最好先表現出自己的誠意,不讓對方有什麼壓力或其他想法;只有這樣,你才能讓對方想說就說,從而達到溝通的目的。因此,作為祕書要注意養成這麼一種習慣,那就是不要見了面一開口就談工作;你問候或閒聊兩句,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對方的氣色,用自己的誠意表示對他的尊重,再順著對方的心情確定用什麼方式進行溝通。

  五、第一句話謹慎

  作為一個公司裡交流溝通的樞紐,祕書成天與人打交道,要做到每說一句都先打好腹稿不僅很難,而且也很累人,所以,有些話脫口而出很正常;但是,作為職業祕書,在你每次溝通時,你至少要做到說好第一句話。

  如果你一開口說話就談星期天加班,讓對方感到對自己沒什麼好處,那他自然就會對你的話題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反感。所以,你一開口就要讓對方感興趣。比如,你先問對方漂亮的連衣裙是在哪裡買的,或者誇對方上個月的業績,那她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你吸引過來,這樣氣氛融洽了,於是,後面的溝通就會變得順暢。

  與朋友相處的原則

  1、真誠待人

  真誠是開啟別人心靈的鑰匙,因為真誠的人使人產生安全感,減少自我防衛。如果你一開始就是抱著某種目的接近他人,而且極力的掩飾了自己,這樣以後同事知道後會很討厭你的。越是好的人際關係越需要關係的雙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實想法與人交流。當然,這樣做也會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裝起來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的。

  其包括在朋友受傷或失意後,把你當作傾訴物件,人際或者事業的失意需要暫時的排解,這其中包括一些小祕密,當朋友出於信任吧祕密告訴你時,切勿散播朋友祕密,這樣會毀滅朋友間的信任,為朋友守住祕密,是對彼此友情的尊重和珍視。

  2、樂觀主動

  無論何時學會首選給對方一個微笑,總是板著個臉給人太嚴肅的樣子,會讓人覺得很不解。如果你給對方一個微笑,對方也會回報一個笑臉,這樣就形成了愛的傳遞。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使人產生受重視的感覺。不管遇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兒,都要樂觀的去面對,用一種積極的心態處理,辦法總比問題多!要堅信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當朋友有難時,一定主動積極為對方分擔,相互幫助,雪中送炭的情誼是最讓人感動和難以忘懷的,當有天你遇困難時,你幫助的朋友也會給你肩膀和依靠,助你渡過難關。

  3、尊重平等

  這一點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尤為重要的,有的人會因為對方是同樣職位的同事而看輕了對方,甚至出言不遜,這可是很得罪人的,要把對方放到同一個高度來審視,當成朋友去尊重。人都是互相的,尊重也是。任何好的人際關係都讓人體驗到自由、無拘無束的感覺。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臉色行事,就無法建立起高質量的關係。

  其次,當你和朋友間出現隔閡和誤會時,及時澄清,不要悶在心裡,互相憋著,誤會將會越來越深,感情就會變淡。對彼此敞開心扉,友情會更陽光,感情會越發持久彌新。

  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

  1、真誠。真誠是人際交往的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人際交往的手段、技巧都應該是建立在真誠交往的基礎之上的。真誠不是寫在臉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偽裝出來的真誠比真正的欺騙更令人討厭。

  2、人際相互作用。人際交往中的喜歡與厭惡、接近與疏遠都是相互的。喜歡和我們接近的人,我們才喜歡與他們接近,疏遠我們的人,我們也會疏遠他們。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互動的原則。人際互動的產生有兩個原因:第一,任何人都有著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為了對自己的行為以及別人的關係作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傾向於同他人保持適當而且合理的關係。當別人對我們作出一個友好的動作,對我們表示接納或喜歡時,我們會覺得"應該"給別人以相應的友好回報。這種"應該"的意識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心理壓力,它驅使我們作出相應的接納行動。否則,我們的心理壓力就會使心理上的平衡受到破壞。第二,我們會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與我們發生聯絡的人身上。當我們對別人作出一個友好的行動,我們也會產生一種別人作出相應回答的期望。如果別人的回答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往往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認為對方不值得我們報以友好,從而對對方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產生排斥對方的情緒。一位著名的人際關係心理學家在作報告時舉了一個常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例子。一次,他到某辦公樓去,當他推開辦公樓的大門就要走進去時,發現身後有一個人也想進門,於是就撐住玻璃門,讓那個人先進去,以免有彈簧的門反彈回來傷人。結果,後面的那位仁兄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地走了進去,連瞟都沒瞟一眼為他撐門的人,更不用說感謝了。這位心理學家形容他自己當時的心情?恨不得將門狠狠地砸到對方背上"。所有聽報告的人都為他喝彩。可見,人人都是相似的心情。

  3、讓別人覺得與你交往值得。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它。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面"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面臨人際交往困難。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只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只佔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意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佔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確實有它的心理學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穫,不付出是得不到的。另一方面,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儲存,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顯然,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佔便宜的人,每佔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份自信,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不怕吃虧的同時,我們還應注意,不要過多的付出。過多的付出,對於對方來說是一筆無法償還的債,會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人覺得很累,導致心理天平的失衡。這同樣會損害已經形成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