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首席演員郭承武表演視
芭蕾舞劇是融音樂、啞劇、舞臺美術、文學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在三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隨著不同時代文化的發展,芭蕾舞劇的精神內涵以及形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音樂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它不再只是為舞蹈提供節奏和氣氛的簡單音響,而是變成了舞劇整體精神的來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頻,供大家欣賞!
芭蕾舞的形式
與雙人舞結構類似的有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等,基本上按上面的出場結構,也有隻含“出”和“慢板舞”的。
群舞是一種集體舞,可以是純粹的古典舞,如《睡美人》中的華爾茲﹔也可以是性格舞,如《天鵝湖》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瑪祖卡舞等﹔還可以是宮廷舞蹈或舞會舞蹈。
這些都常用以烘托主要人物,渲染環境、氣氛,有時也可以作為獨立的晚會節目演出。整個舞劇也有自己的結構形式,如在全劇或某一幕結尾部分,編導也常常安排大型群舞,創造出一種熱烈的情緒或壯觀的場景,把舞劇推向高潮,由男女主角和群舞演員合作表演。
19世紀古典芭蕾結構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伴舞隊”的運用。它是芭蕾交響化的孿生物,與一般集體舞不同的是它不能脫離主角的表演,只作為陪襯。
伴舞者在主要角色表演雙人舞或變奏時,以各種生動、形象的造型和多變、優美的圖案來烘托主角,而在結尾時與主要角色穿插合舞,根據J.-G.諾維爾,關於情節芭蕾的理論,19世紀的舞劇編導們創造出情節芭蕾的結構形式。
它是用舞蹈手段來表現和推進發展的重要形式。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舞作品中,上述規範化的形式已被大大突破,尤其是雙人舞,已不拘泥於“出場”、“慢板舞”、“變奏”、“結尾”這樣的刻板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