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隸書書法作品精選

  帛書是寫在縑帛上的文字;用縑帛寫的文字或書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馬王堆帛書與戰國帛書,刻在帛書上的隸書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隸書代表作品

  隸書的代表作品分別是,唐代隸書歷來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韓擇木列四家之首,其隸書代表作是《祭西嶽神告文碑》。史惟則,人稱“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禪師碑》。而蔡有鄰、李潮鮮有作品傳世。此外,唐代隸書作品,著名的還有徐誥的《嵩陽觀記》,唐玄宗的《石臺孝經》,李白的《上陽臺》,杜牧的《張好好詩》等

  自唐以後善隸者往往不以其隸書見稱,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代。

  清代多出篆書大家。如桂馥、吳大徴、鄧石如、錢坫

  商代篆書在商代銘文中,出現了肥瘦相間的筆道,說明當時已經使用毛筆並有了提、按運筆的意識。同時,甲骨文時期的篆書也出現了不同的書寫風格,書法中雄渾、精細、奇恣等美學範疇已經初露端倪,這標誌著漢字書寫在商代就已經上升為藝術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政策,定小篆***傳為李斯所創***為正式文字,至此,秦系文字遂成為中國書體的正宗。小篆有齊整勻圓的特點。存世的《琅琊臺刻石》、《秦山刻石》等可代表小篆風格。兩漢開始,隨著隸書的發展,篆書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僅用於特別莊重和特別需要加以美化的場合。漢代的篆書主要是用於書寫碑額。三國的吳國雖有《天發神讖碑》,但筆法方折,雖稱篆書,卻已近於隸。唐代的李陽冰是以篆書出名的,但由於人少學識,篆書的格調並不高。直至到了清代,篆書藝術才又得以中興。

  秦以前以篆書為主要書體,後在運用過程中世人深感諸多不便,遂加整理使之簡略,改曲畫為直畫,變圓轉為方折,成為快速、易寫之新樣式,此即隸書。東漢是隸書的成熟和鼎盛時期,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達到了隸書藝術的高峰。古隸盛行,篆書形跡漸稀,至漢代隸書又完全擺脫篆書筆意,革新古隸,使之“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為藏鋒逆人,逆入平出,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筆畫粗細相交、輕重相應、多有蠶頭雁尾,字形也多由長方而變為方扁。為區別秦隸,故稱:“漢隸”。因其漢隸之波磔向左右分開,如八字分背,故又稱“八分”。隸書又名“分書”亦皆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