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書聖王羲之的介紹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之一,在我國的書法界中,論書法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王羲之。那麼,關於王羲之這個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的成就

  書法風格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來讚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作品

  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造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書管窺》***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己置身於新的歷史層而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樑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

  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琅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278***、王正到王曠***約274-328***時,兩晉***266-316***,發生“八王之亂”***290-306***,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在五胡侵魯,琅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

  王曠為避戰亂,攜家眷於300年來江南吳地、無錫洛社鄉下定居,為官江南,任丹陽太守、安東將軍的參軍多年***302-307***。公元302年,長沙王司馬殺山東齊王司馬冏時,王曠全家均已避亂南下,定居無錫,並上奏朝廷,建議晉室南遷。

  公元303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曠夫人***夏侯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內生下第二個兒子,取名羲之,字逸少。文武全才的王廙,被譽為“過江書畫第一”,又是侄兒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右將軍王導的夫人***夏侯夫人***是王曠夫人的親妹妹,是王羲之的姨母,王導又是姨夫加遠房叔父,二家特別親熱,常往返串連,王羲之青少年時代常羨慕姨夫“右軍”這官銜。永和五年***349***,當姨夫已逝拾週年、姨母悲傷致疾時,王羲之在無錫右軍府滌硯池畔,寫下著名的《姨母帖》信札,並派員送往建康***東晉時,建鄴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跡復刻在惠山晉朝華孝子祠《孝為行首》堂右壁上。

  王羲之童年時代,常隨母親從鄉下到無錫城裡看望姨母和姨夫,深受王導寵愛。309年,王曠率軍北上、馳援幷州,全軍覆沒,被劉聰俘虜。王導改任安東將軍時,也經常從建鄴走無錫,於公於私探望連襟和外甥。王羲之在無錫家中學習父親《筆論》,書法大有長進。並隨母常去建鄴走親訪友。316年,小有名氣的王羲之作客尚書左僕射周顗***269-322***家,宴席上週顗面對四坐贈牛心於羲之,羲之始與周顗愛女周瑩生情,難捨難分。316年司馬鄴出降匈奴,西晉亡。317年,劉聰殺司馬鄴,在建鄴,琅琊王司馬睿即晉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稱東晉,拜王導為右軍將軍兼揚州刺史,監督江南諸軍事。318年東晉元帝司馬睿大興元年,拜王導為丞相,封驃騎將軍,儀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優憤而亡,終年47歲。這年王敦攻建康,殺周顗,周瑩與羲之斷交,戀愛六年化泡影,經母親和大哥王藉之勸說踏上仕途。徵西將軍庚亮因見王羲之《答家兄書》,歎服之極,並與羲之書雲:“……煥若神明,頓還舊觀”並請為參軍,累遷長史。亮臨行前,上疏朝廷,稱羲之貴有鑑裁。不久王羲之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離開無錫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卻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殺。不能上任,憤怒之餘,遊歷廬山之後就返家,並辭官,此年,王敦謀反,攻建康,後病亡。時任無錫縣令王濤把衙前《揚州轄無錫右軍府》進行修葺。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無錫鄉下家中閒居習字,經母親勸說,去建康探望姨母和姨夫,臨時寄居在烏衣巷王導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導為司徒。車騎將軍郗鑑領徐州刺史駐守京口***鎮江***,此時剛平定王敦之亂不久,出於政治原因,與王導拉關係,實行王郗聯姻,派家丁上門求婿,步入東廂,發生《坦腹東床》的故事,此時王羲之因失戀周瑩,意志消沉,不理不睬,只管吃燒餅。遂返回無錫,秉告家母,示不願意,經母親勸說,拖到下半年重陽節才結婚,真是東房快婿並不快,然而,婚時見郗璇乃閨秀美女,才喜上眉梢,頓消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