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那麼,關於王羲之這個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書聖”。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祕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琅玡王氏,7歲就擅長書法;16歲時,被郗鑑選為東床快婿;353年,與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時寫就《蘭亭序》;355年王羲之稱病棄官;361年,卒於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唐房玄齡、李淳風、褚遂良等共同撰寫的《晉書·列傳·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合傳。仔細地闡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練就書法,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書聖”,王羲之對知識的不斷追求、對書法的深深痴迷,發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鑑及教育意義。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

  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山東琅琊國王氏望族,經王覽***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曠***約274年-328年***時,兩晉***266年-316年***,發生“八王之亂”***290年-306年***,歷16年,死30萬人。王曠善於審時度勢,效法先祖王覽,於東漢末年避亂南居30年。在五胡侵魯,琅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

  王曠為避戰亂,攜家眷於300年來江南吳地、江南洛社鄉下定居,為官江南,任丹陽太守、安東將軍的參軍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長沙王司馬乂殺山東齊王司馬冏時,王曠全家均已避亂南下,遷居山陰***紹興***,並上奏朝廷,建議晉室南遷。

  公元303年,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曠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蘇無錫市洛社鎮***家內生下第二個兒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曠的弟弟王廙當了侄兒王羲之的啟蒙老師。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譽為“過江書畫第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書作品,在技法上,幾臻完美,成為後來行書法的典範,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

  這幅書法用筆中鋒為主,筆畫多露鋒,表現細膩,牽絲流暢優美。字的結構,體勢縱長,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應,長短相間,虛實相生。佈局上縱有行,橫無列,每行又有搖曳動盪,變化多姿。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