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碑隸書書法

  《禮器碑》,東漢重要碑刻。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欣賞

  1

  2

  3

       4

       5

  如何臨寫《禮器碑》

  作者:劉 嘯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勒造孔廟禮器碑》,也稱《韓勒碑》、《韓明府修孔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現石存山東曲阜孔廟。

  《禮器碑》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陽16行,滿行36字;碑陰3列,列17行;碑左側3列,每列4行;碑右側4例,每列4行。《禮器碑》是現存漢碑中文字較清晰完整的一通碑,其書法之精妙達到了極則,是研究漢隸的重要藝術資料。因此,自宋以來著錄者甚多。明郭宗昌《金石史》評此碑雲:“其字畫之好,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神助,弗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接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此碑雲“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此外,清孫承澤、方朔、郭尚先、楊守敬、劉熙載等對此碑皆有評述。

  從《禮器碑》入手,到創作出自己的書法作品,應該經歷三個階段:實臨、意臨、創作。

  一、實臨。首先是要在理解和吃透《禮器碑》的結字特點上下足功夫。《禮器碑》的結字特點方中見圓,結體平整中見險絕,筆力強健,瘦硬如鐵,這些,都是它最基本的特點。理解和在今後的臨寫中牢固地掌握和把握上述的特點,尤為重要。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學習:

  一是認真觀察線條特點。《禮器碑》的線條質感,屬於平正端莊、俊挺寬博一路。碑文中有的筆畫細如髮絲,鐵畫銀鉤,堅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卻又韻格靈動,不顯呆板。我們要抓住其線條特點,選用合適的毛筆。我一般都用兼毫筆,著重練習線條的質感和張力。在用紙上,一般選用半生熟的宣紙或者元書紙。我臨寫前都會先看帖,對要準備臨寫的字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後才下筆。我選擇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1/4開本,這本帖把單字放大到10釐米左右,看得相對清楚。同時還準備了幾本其他的如《何紹基臨禮器碑》《李瑞清書禮器碑》《禮器碑集聯》等,因為看碑拓本,金石味道濃,但是書寫性不強。在研究先賢的臨本時,就能看到先賢是如何“透過刀鋒看筆鋒”,來研究用筆的特點。

  二是注意抓住最主要的結體的變化。《禮器碑》結體強調在變化中追求出奇的視覺衝擊波。橫筆在平穩中舒展著彈性美;轉折之間稍帶斜勢,打造出穩健平穩之勢;豎筆挺拔耿直,如銀針墮地有聲;捺筆是《禮器碑》最獨特的造型,也是最精彩之處,對其獨特的結體成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是《禮器碑》用筆的最主要特點。同樣是“心”字底,為什麼“念”字和“意”字的心字底結體不一樣?通過觀察,是因為“念”字上面的“人”已經做了左右開張的造型,下面的“心”就要收住,突出上面“人”字的捺畫,不再重複了。理解了這些,我們自然就能做到心中有結構了。

  三是用筆注意靈動活潑,力求瀟灑自如。我認為是對此碑筆法靈動自如最好的形容。要做到這一點,也是最難的。我把《禮器碑》中筆法相同的字進行整合歸類,反覆對照比較,掌握其規律,加強了對其筆法的認識。在認真觀察,仔細揣摸,抓住每個字微妙變化的基礎上,把握其靈動自如的表現手法。比如波磔的寫法,比一般筆畫稍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後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勁健。我的體會是,《禮器碑》的筆法靈動而不失法度,其筆法嚴謹中露出拙真。這點,初學者的確比較難以駕馭,但只要潛心研學,不斷掌握其規律和筆法技巧,也是可以得到其精髓之一二的。

  二、意臨。當對《禮器碑》的臨習基本形似後,應把重點放在細心揣摩、精心雕琢上,抓住其神韻。在這個階段就要多分析每個字的字形特點,抓住其特點,可以適當的做些特點強化。比如有些字突出主筆,有些字突出了平行筆畫的排列,有些字突出了左右的伸張,我們在臨習的時候,就可以更加誇張其特點。因為每個人臨寫同一個碑帖所觀察到的著重點不一樣,這些著重點的誇張,就是為以後自己風格面貌的形成做了良好的鋪墊。這些特點,也就是一個字的“神”,“神”是字的靈魂,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變化過程,涉及學書者的天資悟性與眼力諸因素。有些學書者可以對字的神韻入“目”三分,一抓就準,有的可能有時還把握不住,寫出字神采不足。這就需要長期的觀察揣摩,才能達到。

  三、創作。臨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創作是臨習過程中學到多少的檢驗。換言之,臨寫不是目的,創作才是目的。學書者在認真分析筆畫、結構特點時應把握法帖形、神特色,用眼觀察、理解字形態,熟記字形、筆畫和章法,領會法帖的氣勢、筆意、神韻、風格等內涵,盡得法帖神情面目,這可稱“入帖”;後不再看字帖,熟背帖之形態,意臨法帖的風格,化帖為“己”。由“似”逐步變成“不似”,發揮自已個性和創造精神,有法而能變法,變法又不失法度,此乃謂“出帖”。相對來說,“入帖”是學習傳統的模仿階段,是打下堅實基礎的首要條件之一,“出帖”是求離求變的出帖與創作與創新階段;“入帖”不易,“出帖”尤難。經過了一段入帖學書的重要手段後,對具體點畫的實臨領悟,提高了觀察力、感受力和書寫表現力,從而增長了審美的意識,進而窺視外在形式之中的內在規律。用筆與用黑並重,臨創交叉、倒置進行,強化靈活性、創造性和思變意識,形象與意象相結合,這樣才能達到“出帖”創作的入心入腦之目的。

  我臨習禮器碑到現在用了三年的時間,每週都有兩三天持續書寫達四五小時以上。我在臨寫《禮器碑》之中悟出,只要立下恆心,鑽研進去,每次臨寫就會有新的感悟,長此下去,一定會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