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王鐸書法作品欣賞

  王鐸是明末清初在書法上有著突出成就的大家。他以真、行、草名世,從學書之始便崇"二王",後廣泛涉獵前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行書王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行書王鐸書法作品圖片1

  行書王鐸書法作品圖片2

  行書王鐸書法作品圖片3

  行書王鐸書法作品圖片4

  王鐸個人簡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別署鬆樵、十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王鐸幼承家訓,十三歲始習王羲之《聖教序》。十八歲讀蒲州河東書院,三十一歲中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升任禮部右侍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自縊煤山。次年清兵圍攻南京,時任大學士的王鐸與禮部尚書錢謙益率臣冒雨跪道兩旁迎降清軍。王鐸降清後,清王朝任以禮部尚書,充明史副總裁,晉升太保等。順治九年,王鐸棄甲歸田,病卒後諡文安。

  王鐸是明末清初在書法上有著突出成就的大家。他以真、行、草名世,從學書之始便崇“二王”,後廣泛涉獵前人。他學書時曾說:“書未宗晉,終人野道。懷素、高閒、遊酢、高宗一派,必又參之篆、籀、隸法,正其訛畫,乃可議也,慎之,慎之。”王鐸的書法始終入文人流派一路,他認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所以他博採前人之長,大楷學顏魯公,小楷則出自鍾繇,而他成就最高的行草書,從漢張芝,西晉素靖,唐代虞、褚、旭、素,宋代米芾等,以及他終身追摹的“二王”,無不精心研習。後人說他“一日臨貼,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大抵臨摹不可間斷一日乎。如此刻苦,終成明清書壇傑出書家。

  行書歷史傳說

  行書的起源相傳有兩種說法:據張懷《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型。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祕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相聞者,係指筆札函牘之類。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這相當於從隸書中變出***章***草書由“正體字”中派生出別支來。桓靈朝的“正體字”除了隸書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們又認為行書就是“八分楷法”的別支。

  其實它也是同其他書體一樣最初的創始還是一般的群眾書寫者,只要把八分書寫得同其他書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隸體波勢,就變成行書了,在漢末一般出土的簡書中是可以隨處看到的。在漢末,行書沒有普遍地應用。

  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