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滴水穿石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作品有獨特的藝術特色與魅力。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人生經歷是非常豐富的。關於,你知道嗎?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滴水穿石的故事

  王羲之練字練的池子變成了墨池 ;

  白居易寫出的詩稿讀給不識字的老太太提拔法,直改到她們也理解詩意;

  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

  童第周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貫注到他的求學中去。他決心要考取當時很有名氣的寧波效實中學,他一絲不苟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援他。童第周終於考取效實中學,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一天深夜,教數學的級任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陳老師想:"深更半夜的,誰還不回寢室就寢呢?"陳老師帶著疑問走過去一看,原來是童第周正在藉著路燈光演算習題。"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寢室休息呢?""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週迴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讀了起來。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志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物件。他終於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

  後來童第週迴憶自己童年的時候感慨地說:"在效實的兩個'第一',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著名女作家茹志娟的家中掛著一張條幅,上面寫有“煮書”兩個大字。她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個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精讀。然而還不夠,進而要‘煮’。”要“煮”得爛熟,自然不是一遍兩遍就能奏效的。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據說在他結婚那天,家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當迎親的花轎快到家門時,卻找不到新郎了。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只見他仍穿著舊袍,全神貫注地在讀書。

  現任美國國務卿、黑人女性康多利扎·賴斯出生在種族隔離制盛行的伯明翰,小名康迪。很多人聽說她在伯明翰長大,便推測她的童年沒有受到過很好的教育。母親在康迪幼年時對她進行了孜孜不倦的音樂教育。康迪四歲時,掌握了一些曲子,開了第一個獨奏會。賴斯家相信這樣一條嚴峻的真理:只有當孩子們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兩倍,他們才能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過對方。父母告訴她,在伯明翰以外有更多的機會,如果她勤奮學習,力爭上游,就會得到回報。“你可能在餐館裡買不到一個漢堡包,但也有可能當上總統。” 康迪相信父母的判斷,她向著“加倍地好”這個目標繼續努力——首先是在運動方面。除繼續學習鋼琴外,她還開始學習網球和花樣滑冰,玩得都很出色。她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場練習步法,從旋轉、側滑、前衝、穿越、踮腳到組合動作和雙人滑冰。

  同學們,我們要學習滴水穿石的精神,遇到困難不要怕!勇敢上前,克服困難,像那些名人一樣,不怕困難,最後走向成功的道路!

  關於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的作品被後人敬仰,小的時候,王羲之的同伴在愉快的玩耍的時候,他在家中專心練字,他寫壞的毛筆推在家中的後院裡,都快推誠一座山了。他經常在家裡的池塘洗自己的毛筆和硯臺,池塘的水都被漸漸染黑了。

  有一次王羲之在認真的練習寫字,連丫頭給他端來的饅頭和蒜汁放在身邊都沒有發現,丫頭囑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讓自己餓著,結果王羲之還是專心致志的練習書法,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邊去,幫這個情況告訴夫人。

  夫人聽了非常擔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為練書法走火入魔變得茶飯不思,隨後傷了身子,就帶著丫頭前去勸說,誰知道王羲之正拿饅頭蘸著墨水吃的津津有味。

  夫人和丫頭大笑,丫頭說先生您有沒有覺得今天的饅頭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筆,若有所思的說,這醬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來潛心寫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當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沒有察覺。

  夫人趕忙上前奪過饅頭,心疼的說,你的字已經那麼好,為什麼還要這樣廢寢忘食的練習,王羲之說:“我的字都是模仿別人來的,現在我要創造只屬於我自己的字了。”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王羲之終於讓自己的書法自成一派了,他終於擺脫了模仿別人的烙印,成為被後人模仿的存在。

  關於王羲之的歷史典故

  與王羲之有關的歷史典故: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

  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與王羲之有關的歷史典故: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歎不已,拍手叫絕。

  與王羲之有關的歷史典故:不避之字

  斐鬆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上述人為什麼不避家諱?這裡藏著個大祕密,與西漢張良有關的祕密。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與王羲之有關的歷史典故: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

  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與王羲之有關的歷史典故: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