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行書書法作品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獨特的漢字書寫藝術。歷代文人墨客用功此道者眾,大家用其特有的表現方式闡釋著中國文化的精髓。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書法病筆:

  學習書法,一般都從正楷入手,毫無疑問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但當手拿毛筆,在臨習碑帖時,某些點畫總是不盡人意。這些不盡人意、有毛病的點畫稱之為“病筆”。為了能識別這些病筆,這就需要找出原因,改變用墨、用筆或書寫技巧上的不良習慣,從而克服病筆。這裡歸納有十六種病筆,並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臨習或創作時,進行對照,避免這些不正確的點畫出現。

  1、牛頭。像牛頭狀。主要是筆頭墨水過多,造成漲墨過甚。或是筆鋒轉駐過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鋒太快,提鋒大疾所致。故在書寫時,筆頭濡墨不宜過多,下按之力根據字的大小適可而止,筆鋒逆入回返時速度略快於提鋒出筆。

  2、鼠尾。常出現在撇畫上,似老鼠的尾巴,樣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筆無力,輕浮在紙上,飄滑而去。毛筆在執行時有提無按,不得撇畫用筆要領所致。書寫撇畫應用筆沉著,向下的按力均勻,筆鋒送到頂端,由粗向細的過渡要緩慢自然,中鋒用筆。

  3、掃帚。指點畫收筆時,散鋒過多,無回鋒之狀,而散亂的出鋒像掃帚一樣,故而得名。如果經過藏鋒回出,筆鋒送到末端,提鋒收筆。仍不能改變“掃帚”之狀時,建議改換毛筆。

  4、竹節。點畫似竹節狀。這是因為對點畫形質認識模糊,用筆不當所致。經觀察可知,下筆逆入方位不夠正確,筆鋒轉駐時大生硬,而中間執行過於上提,收筆應提鋒時卻下按,使點畫失態,盲生圭角。“竹節”在大多數楷書中系病筆,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應用。

  5、蜂腰。這種病筆出現在彎鉤、豎畫及橫畫等筆畫中。兩頭渾圓粗大,而中間細柔,像蜂腰式。這種病筆的發生,常常是起筆和收筆下按過重,不注意中鋒執行,造成中間和兩頭比例失調。故書寫時,要提按平穩,用力勻稱,出鋒自然。

  6、鶴膝。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在起筆或收筆,轉折或橫鉤時,慣性不能過大,不能有太多的圓轉與下按之力,駐筆、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態,見好即收。

  7、釘頭。釘頭與牛頭不同,它宛如一顆釘子,頭大身子小。一般係指力失控,隨心所欲而致。這種情形應盡力避免。

  8、折木。指筆畫收筆處猶似折斷的木頭,參差不齊,圭角盲生,完全違背了點畫收筆的法度與要求,用筆時沒有作回鋒處理,只是輕提飄掃而書。故書寫時,要耐得住氣,心思泰然,筆筆送到,該回鋒時必定回鋒,切不可偷工減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