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訪禮儀起源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禮儀究竟起源於何時?對此,人們一直在進行種種論述和探討。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禮儀起源於人類最原始的兩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從“禮”字的造字結構我們可以看出,禮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的。禮字左邊是“示”字旁,為祭祀的容器;右邊加上一個“豊”字,這是有歷史根源的。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人類尚處於愚昧無知的狀

  態,對於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無法解釋,於是把自然的力量神祕化、人格化,按照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種神靈作為崇拜的偶像。對於原始人來說,生存繁衍是他們最強烈的企盼,而糧食豐收則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所以禮儀是他們為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風調雨順、祈禱祖先顯靈、拜求降福免災而舉行的一項敬神拜祖儀式。他們希望

  行了禮,來年就可逃避天災人禍,就會五穀豐登,有一個好的年成。

  人類學家還考證,“禮”字古時候通“履”字,意為鞋子,鞋穿上了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禮”一定要適度,正所謂“禮貴從宜,事難論古”。當然,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禮的含義也不斷延伸、不斷拓展。

  古代拜訪禮儀形成與發展

  按照歷史研究的最新估計,人類在原始社會形態下的歷史至少有一百萬年。如此漫長的歷史,加上又沒有可供記載的文字,所以原始社會的禮儀形態只能是一種推測,拿不出有關的歷史遺存予以佐證,所以原始禮儀只能是禮儀的萌芽。中華民族禮儀傳統源遠流長,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之一,禮儀作為文明標誌,源遠流長,並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禮儀最早產生於人與人的交往中,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在共同採集、狩獵、飲食生活中所形成的習慣性語言、動作,構成禮儀的最初萌芽。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禮”起源於原始社會中氏族公社舉行的宗教祭祀活動。

  “禮”的制定可上溯到周代,周代的“禮”有許多方面是後代“禮”的淵源。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十分重視“禮”的教育。“禮”的內容比較全面規定了處理、調整當時社會各種關係的準則和規範。春秋末期的孔子就曾提出:“不學禮無以立。”後來還專程到周吸收夏、商兩代的經驗,並有所發展,是比較完備的,所以他說:“吾從周”。孔子選取了必須學習的禮制十七篇,編輯成《禮》,也就是流傳至今的禮儀。《史記·孔子世家》中就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善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還提出:“辭讓之心,禮之端也。”在這裡“端”是“萌芽”、“因素”的意思。戰國後期的荀子說:“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認為“禮”是一種實踐可行的東西,是人類清醒理智的歷史產物,是社會用來維護政治秩序和規範人倫的客觀需要。他認為對“禮”的認識和實行程度如何,是衡量賢慧與不肖及高低貴賤的尺度。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是禮,謂無方之民;法禮是禮,謂之有方之士。”

  禮儀的正式形成,應當始於奴隸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逐步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這時的禮也就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為了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奴隸主將原始的宗教禮儀發展成為符合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禮制,並專門制定了一整套禮的形式和制度。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週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週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週歲”時行抓週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②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④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

  ⑥儺儀

  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