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預防措施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暴雨、暴雪、凍雨、大霧等。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參考。

 

  

  一、針對颱風、暴雨多發區。

  二、為了防止颱風、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對人員造成的傷害,特制定以下預防措施:

  1專案上場前,應與當地的氣象臺聯絡,瞭解當地的氣候變化情況,考慮設房條件及現場佈設。

  2有專人收集當地的天氣預報情況。

  3在有可能發生颱風、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的地區施工,應對生活區、辦公區、施工現場的住宅設定進行防護,做好排水系統,對房子的頂面要加固,防止被颱風襲擊,尤其是現場臨時住房設施。

  4得到要發生颱風、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訊息時,對施工機械、裝置、電源、電器、要進行關閉,物資材料、工料庫,生活區、辦公區等特別是危爆品及臨時設施採取適當防護。

  5遇有暴雨、濃霧和六級以上的強風,應停止室外作業。特別是高空作業,在不得已進行雨天高處作業時,必須有可靠的防護措施,積水應及時清除。颱風、暴雨後,應對生產、生活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如發現有鬆動、變形、損壞或脫落、漏雨、漏電等異常現象,應立即修理完善。有嚴重危險性,應立即拆除,再重新設定。以確保安全和施工生產的正常進行。

  自然災害後的疾病防治工作

  1、重建群眾性疾病監測系統。

  由於重大自然災害的衝擊,抗災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員的流動,平時建立起來的疾病監測和報告系統在災後的初期常常處於癱瘓狀態。因而,衛生管理部門及機動防疫隊伍所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應是對其進行整頓,並根據災民聚居的情況重新建立疫情報告系統,以便及時發現疫情並予以正確處理。監測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法定報告的傳染病,還應包括人口的暫時居住和流動情況,主要疾病的發生情況,以及居民臨時住的及其附近的齧齒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數量。

  2、重建安全飲水系統。

  由於引水系統的破壞對人群構成的威脅最為嚴重,應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首先恢復並保障安全的飲用水供應。

  3、大力開展衛生運動。

  改善災後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因此,當居民基本上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後,就應組織居民不斷地改善住地的衛生條件,消除垃圾汙物,定期噴灑殺蟲劑以降低蚊、蠅密度,必要時進行滅鼠工作。

  在災害過後開始重建時,也應在遷回原來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衛生條件。

  4、防止吸血昆蟲的侵襲。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條件下,不可能將吸血昆蟲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因此,預防蟲媒傳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蟲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保護人群少受蚊蟲等吸血昆蟲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驅蟲效果的植物薰殺和驅除蚊蟲,並應儘可能地向災區調入蚊帳和驅蚊劑等物資。

  5、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

  在重大自然災害的條件下,人口居住擁擠,人畜混雜等現象往往難於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因此,發現病人,及時正確的隔離與處理是降低傳染病的基本手段。

  有一些疾病,人類是唯一的傳染源,如肝炎,瘧疾等。因此,在災區居民中應特別注意及時發現這類病人,並將其轉送到具有隔離條件的醫療單位進行治療。

  另外,還有許多疾病不僅可發生在人類身上,動物也會成為這些疾病的重要傳染源。因此,應注意對災區的豬、牛、馬、犬等家畜和家養動物進行檢查,及時發現鉤端螺旋體、血吸蟲病及乙型腦炎感染情況,並對成為傳染源的動物及時進行處理。

  6、對外流的人群進行檢診。

  火災發生後,會有大量的人群以從事勞務活動或探親訪友等形式離開災區。因此,在災區周圍的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應特別加強對來自災區的人口進行檢診,以便及時發現傳染病的流行徵兆。在一些地方性疾病的地區,還應對這些外來人口進行免疫預防,以避免某些地方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