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火逃生知識

  掌握應對突發火災有一定的保障,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誤區一:把棉被打溼,蓋在身上逃離火場

  正確認識:極大影響逃生速度,沒有必要

  在我國的許多消防宣傳影象裡,曾流行這麼一幅圖:人們披著打溼的棉被逃離火場。這種方法可能是日本人於上世紀50年代初創造的,其時木結構房子在日本佔很高的份額。發生火災尤其是地震火災時,木樑、椽子都能夠掉下。後來這些圖就傳播到我國,至今還成為許多消防宣傳畫的經典作品之一。若是說日本人最初這麼做還有合理一面的話,我國今日還這麼做就是誤導了。

  首先我國如今很少有木結構的房子。其次,打溼棉被要花本來能夠趕快逃生的時刻。第三,蓋了大棉被明顯影響逃生速度,若是在旅館這種地方人人都披了棉被逃生,後邊的人踩到前面人的被子上,不只影響人群的逃生速度,並且會導致逃生現場的紊亂。在我們都下樓梯時更加不行。第四,蓋了棉被影響逃生者看清消防指示標記。正確的做法是趕快逃離火場。即便樓道溫度較高只要能夠接受就衝出去。若是家裡備有滅火毯,這時可披在身上。

  誤區二:溼毛巾能過濾一氧化碳

  正確認識:溼毛巾可過濾部分有毒煙氣

  許多消防科普讀物裡都寫了溼毛巾能過濾一氧化碳,這是火災逃生知識中最大的誤區,一氧化碳的分子量為28,小於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氧氣能經過溼毛巾被人吸入,二氧化碳能經過溼毛巾撥出,而分子量較小的一氧化碳卻能被過濾了?這顯然缺少科學知識。溼毛巾中的那點水溶解一氧化碳的量也能夠忽略不計:一氧化碳在水裡的溶解度還不及二氧化碳;就連火災逃生面具裡的過濾器也不能過濾一氧化碳,只是其中的觸媒能把一氧化碳轉化成二氧化碳。但值得注意的是,火場中很多有毒煙氣極易溶解於水,溼毛巾對部分有毒煙氣還是有作用的。

  誤區三:火災逃生時必須用溼毛巾矇住口鼻

  正確認識:不要刻意找毛巾且打溼毛巾

  用溼毛巾矇住口鼻逃生,是我國火場逃生的經典做法,有些消防科普讀物提出在沒有水的情況下,能夠用啤酒、飲料,乃至尿液打溼毛巾,矇住口鼻逃生,這明顯是誤導。有這些時間去打溼毛巾,不如早點逃離火場。正確的做法是,身邊正好有毛巾,打溼它又花不了幾秒鐘,無妨用它矇住口鼻,這樣在逃生時能減少火場空氣的吸入,又能阻止使用人不必要的呼喊。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找毛巾,更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打溼它,因為它的效果有限。

  誤區四:逃生時必須彎腰

  正確認識:應依據煙氣的高度採納相應的撤離姿態

  不少消防科普介紹火場逃生時高度為1.4米。彎著腰,人體低於1.4米撤離算正確,不然就算錯誤,這種簡略的判別法有失偏頗。正確的辦法是,依據不一樣火災煙氣層的高度採納相應的撤離姿態。火災煙氣比空氣輕,它先在建築物的天花板做水平延伸,再逐步往下分散,當煙氣層離頭部還有較大間隔時,人應該挺著身體儘快離開火場;當煙氣層分散到頭部時,人有必要彎著腰撤離;當煙氣分散到腰部時,人有必要匍匐前進逃離火場。辦法是在盡少吸入煙氣的情況下趕快逃離火場。

  滅火小知識

  1、冷卻法。降低燃燒物的溫度,使其溫度低於燃點,從而燃燒過程停止。如用水和二氧化碳直接噴射燃燒物,往火源附近未燃燒物上噴灑滅火劑,防止形成新的火點。

  2、窒息法。減少燃燒區域的氧氣量,阻止空氣注入燃燒區域或用不燃燒物質沖淡空氣,使火焰熄滅。如用不燃或難燃的石棉被、溼麻袋、溼棉被等捂蓋燃燒物;用砂土埋沒燃燒物;往著火空間內灌入惰性氣體、蒸汽;往燃燒物上噴射氮氣、二氧化碳等;封閉已著火的建築物、裝置的孔洞。

  3、隔離法。使燃燒物和未燃燒物隔離,限制燃燒範圍。如將火源附近的可燃、易燃、易爆和助燃物搬走;關閉可燃氣體、液體管路的閥門,減少和阻止可燃物進入燃燒環境內;堵截流散的燃燒液體;拆除與火源毗連的易燃建築和裝置。

  4、抑制法。使滅火劑參與到燃燒反應過程中去,中斷燃燒的連鎖反應。如往燃燒物上噴射干粉等滅火劑。

  逃生小知識

  1、主動學習消防知識,掌握防範措施,控制火災事故的發生,平時要遵守學校消防安全規章制度。

  2、留心學校教學樓、實驗樓及宿舍樓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樓梯方位等。一旦發生火災,及時撥打報警電話,迅速撤離危險區。

  3、互救、自救與搶救相結合。當被困人員較多,逃離時不能擁擠,要有序地進行疏散撤離。

  4、穿過煙火封鎖區,可向頭部、身上澆水,並用溼毛巾捂住嘴鼻,放低身體疏散出去。

  5、當被煙火圍困無法逃避時,應儘量呆在陽臺、視窗等易於被人發現和能避免煙火近身的地方,可用手電筒、醒目物品不停地發出呼救訊號,便於消防人員發現和組織營救。

  6、身處高層建築時發生火災時,切勿盲目跳樓,可用繩子或把床單撕成條狀連起來,緊拴在門窗框和重物上,順勢滑下。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