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和微信的區別

  微信坐擁的使用者群可以說是手機IM通訊軟體中最龐大的,其推出的微信支付也危及到支付寶的地位,那麼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哪個好呢?下面這篇文章就詳細描述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區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一看。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區別

  第一、非正面競爭

  支付是微信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一個服務,微信可以搭載更多的支付工具,包括了支付寶,也可以在微信上實現有效應用,所以說,微信支付跟支付寶確切的說不是一個層面上的競爭。

  從結果來看,微信通過這種方式,讓支付寶感受到了壓力是必然的,因為很多支付工具,都可以依賴微信所形成的應用場景,來實現支付,從而就不需要在充值到支付寶裡去,通過支付寶來實現支付了,從而對支付寶形成了擠壓,這裡的核心,其實並不是微信支付跟支付寶打,他只是支援了很多支付機構來跟支付寶打。包括了銀行支付,都可以搭載微信基礎。

  支付這個行業,最終比拼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應用場景,更多應用場景,才能有更多的支付可能,脫離了支付使用場景,支付很難生存,支付寶走到了第一,是因為有了淘寶,財付通走到第二是因為騰訊,如果單純比拼支付,支付寶肯定遠勝財付通,那是因為商品特性更產生支付基礎,而社交的支付場景過少,兩者不可比。

  但是微信橫空出世之後,已經把騰訊也從原先的社交屬性裡給延展出來,現在的微信其實已經遠不止社交的概念,一個適用人群覆蓋六億的客戶端,理論上可以把人類的各類行為都涵蓋在內,從而誕生出更多的想象空間了,就支付而言,就已經遠遠大於淘寶的支付場景,這個時候,微信支付的可怕之處就顯現出來了,可以實現真正的無處不支付。

  第二、誰勝誰敗?

  微信支付不犯錯誤的情況下,感覺失敗的可能性不大,理由兩個,第一個是支付寶跟其他支付是正面競爭和對抗,不但包括跟第三方支付公司競爭對抗,還跟銀行進行對抗,他的核心邏輯是,支付寶自建賬戶體系,要從銀行裡拿錢充值到自己的錢包裡去,雖然最終託管在銀行,但是一方面必然是降低了銀行利差收益,挖走了銀行很大的存量低息資金,另外一方面,其實是繞開了銀行的清算,形成體系內的虛擬清算,無論哪個,都是樹敵過多的行為,從人家口袋裡搶錢的事情,不好乾。加上阿里一直很強勢的作風,我感覺規模越大,阻力越大。

  而微信支付前面說了,不跟任何一家支付機構形成對抗,確切的說,他是提供支付和服務的機構,更開放的模式,比相對封閉的模式,更容易起規模,也更容易鋪開,所以微信支付5月份上線,我估計到年底做到五六千萬的使用者群,應該不是難事,這個是必然的,甚至他都會考慮放開第三方支付公司,阻力會更小,微信支付確切的說,更符合網際網路的開放特性和去中介化特性。

  第三、安全性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從邏輯上推論,兩個都必然是金融級安全技術,否則無法支撐支付這個行業,但是由於各自流程不同,在流程上的漏洞是非技術層面出現的,支付寶的快捷支付目前出現的安全漏洞報道較多,一方面是因為捆綁手機的非卡非密方式,主要是大量快捷支付的應用,可以通過攔截手機來實現破解,這個破解其實已經跟技術本身可能已經是關係不大,而是因為流程上存在漏洞,要填補這樣的漏洞就要考慮更改流程,而更改流程,會帶來支付體驗的不佳。安全性和便捷性永遠是個博弈難題,只能尋求平衡點。

  另外,支付寶採取的是自建賬戶體系的方式,相當於你額外弄了個零錢包,而且還支援零錢包之間的相互轉賬功能,也在不斷的擴大支付場景,零錢包可以直接使用,可以繞開銀行卡進行交易,這樣就使得你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保管這個零錢包,而且現在零錢包裡的零錢越來越多之後,攻擊力度都會極大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安全成本。

  而微信支付不是這個概念,微信支付只是幫助你從你的銀行卡到別的銀行卡,直接跟銀行卡捆綁,他本身不是資金沉澱和賬戶體系的概念,資金還是沉澱在銀行卡里,所以,更多安全性還其實是迴歸到銀行卡身上去,在流程上,也比較簡單,直接還是通過銀行卡進行劃款,流程相對更簡單,應該也更安全。

  當然這個只是邏輯推演,這個命題現實中還真很難說明白,個人感覺,目前能解答的說法只能是誰也無法說誰比誰更安全,但是考慮到兩者都是全賠策略,其實,意義也不大。反正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是全賠的情況下,打安全牌意義也不是特別大。

  第四、支付寶加上來往呢

  來往對抗微信的事情,從常理上推論,其實勝算是很小的,網際網路的競爭,一致競爭的可能性,先發優勢和基礎性優勢,是很難撼動的。而且現在的微信承載了大量的其他功能,使得微信越來越不可能被顛覆,因為替換成本太大。

  來往能做成第二個旺旺,但是做不成第二個微信,這個是我的基本判斷,幹趴下微信的必然是另外一種更讓使用者群在上面停留花費更多時間的東西,在即時通訊領域,大部分人其實是不會去做第二個選擇了,真沒必要,用什麼都一樣的東西,幹掉微信的是那些我們現在想不到的生活習慣或者生活方式的東西,而不是來往這樣,跟微信連外表都一樣的東西。

  所以加上了來往的支付寶,也很難打得過微信支付,更何況,我感覺支付寶走的就是獨立賬戶體系的模式,承載開放性的可能性基本上是沒有的,即使來往做起來了,做來往支付,其實是革支付寶的命,這個對支付寶來說,可能性幾乎為零。所以即使加上了來往的支付寶,也本質上行跟微信支付是不一樣的東西。

  最近,微信也說推出餘額寶,由於微信支付是通道模式,這個模式,不會形成資金的沉澱,有賬戶體系,但是不以賬戶體系為核心,他只是給微信提供方便的資金服務應用,但是由於沒有資金沉澱,也就沒餘額管理的概念,個人感覺微信的餘額寶金額是超越餘額寶是不可能的事情。

  餘額寶的基礎性優勢是賬戶體系模式,所以這個基礎不打掉,沒人能超越餘額寶,唯一能打敗餘額寶的,其實是銀行的活期直接轉貨幣基金,但是這個顯然銀行短期是不會去做的事情,這裡面,由於微信的便捷性,估計會打掉一些純粹以存款替代為目的的投資人放棄支付寶的錢包,而使用微信的餘額寶,存在一定的分流可能性,實際的意義比較有限。

  微信支付VS支付寶

  微信公眾平臺支付功能今日正式對外開放申請,騰訊與阿里兩大巨頭之間的較量進入新的回合。儘管支付寶成功在先,微信支付推出在後,但騰訊的成功來自抄襲,這種論調我始終不敢苟同。在移動支付領域,阿里的優勢在於業已成熟的賬戶體系,而騰訊的制勝法寶仍然在於使用者和數億使用者搭建起來的移動生活圈。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形式上看起來都是支付工具,但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產品。

  支付寶自誕生之初便以支付工具的形象示人,本質上是一個網際網路技術催生出的便民產品,短短數年已滲透進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連結虛擬與真實的過程中始終扮演的是一個“入侵者”的角色,以工具撬動現實生活圈,闖入使用者購物場景。這種形象如果不轉變,即便賬戶體系已經成熟,也難免脫逃崩潰的厄運。

  與支付寶不同,在移動支付領域,騰訊拿出的依然是使用者這一制勝法寶。平心而論,騰訊的成功在於產品和社交,而非抄襲。基於社交關係和良好使用者體驗,微信已經搭建起一個根基牢固的移動生活圈,使用者在這一圈子中觸及的話題涵蓋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移動支付上更易於搭建O2O的使用場景,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微信支付的開放正如姍姍來遲的東風,未來眾多商家的入駐將使得微信這一虛擬生態圈與現實的界限更為模糊,而微信支付也將因此獲得更加平滑無縫的使用者體驗。

  移動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的衍生品,使用者仍然是核心。我們現在講“網際網路思維”,首先一點就是要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點,要人性化,去產品化。可以試想一下,以支付工具闖入使用者生活圈和在使用者生活圈中引入支付工具,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哪個勝算更大一點?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