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起源是什麼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那麼,?

  人類語言起源的問題,本來是十八與十九世紀初期哲學家的主要研究課題,不過後來語言學演變成一項實證的科學,比較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而將之擱置下來。此後,由於我們對腦部發育過程瞭解更多,語言學研究領域發展到心智現象,語言起源的問題又再度出現。

  最初對語言起源的推論是根據人們的想象--想象當初語音是如何與事物、思想發生有意義的連線。有一理論認為萬事萬物皆有其固有名字,而我們的祖先對他們的認識就如同對其他自然現象的瞭解一樣多;這種說法被嘲笑為"叮咚"或"水桶"理論,且根本不足以說明人類語言的任意性與抽象性。另一理論則認為人類語言最初是由模仿大自然的聲音而來,此被稱為"汪汪"理論,因為諸如此類的聲音可用來代表"狗"。還有一種理論推定最初的語言是表達,通常不是很愉悅的情緒反應,如一些感嘆詞;此種說法被詆譭者稱為"呸呸"理論。第四種理論則認為語言起源於有語音伴隨的手勢,舉例來說,我們看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時,會作出撫摩肚皮和舔嘴脣等動作,口中同時發出"姆姆"的聲音,顯然,這種說法就是所謂的"姆姆"理論。最後,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最初語音和意義是隨意結合的,經過不斷的重複使用,音義之間形成了固定的非隨意聯絡,該說法稱為"隨意定型"理論。除了第一個外,所有的理論都言之成理,因為他們與想象中的或實際上的語言或非語言人類行為相吻合,而且智慧較高的猿人也可能籍這些方法學習語言。

  如果"個體發生學概述了種系發生史"***亦即個體的發展說明了物種的進化過程***這個理論,對語言和人類其它方面的發展而言亦可成立的話,那麼,對一個孩童如何獲得語言能力瞭解的越多,就越能對人類語言之起源提出更精確的假設。這個問題目前已經是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及腦部研究的學者所致力研究的目標。

  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發現正常的語言習慣有相當固定的學習階段。嬰兒出生後約3個月大就開始牙牙學語。到了快滿週歲,開始會說一些單詞,這些單詞的意義其實就等於片語或子句。例如幼兒可能會以"車",來表示"我看到了一輛車"、"我剛剛在坐車"、"我們上車吧"諸如此類的意義。到2歲時,開始象"發電報文"那樣會說一些由二、三個單詞構成的片語,已能使用極簡單而準確的句法。在這幾個階段中幼兒也逐漸在掌握語音和語調。而且這些階段的發展與其抽象概念的建立是相互關聯的。

  最後由大腦功能區域性化的研究看來,語言之習得甚至和語言之起源都有所關聯。人類的腦部與其它猿類的差異在於其大腦的左半球容量較大且較發達。雖然有關語意、語法及音調等方面的功能是同時為兩個半球所控制,但右半球主要控制具體事物的瞭解,而左半球主要主宰抽象概念的理解,因而後者乃成為人類的語言中樞。約青春期時,個人的腦部主控機能已建立,因而逐漸失去幼兒期很容易且快速學習語言的能力。

  待這些研究完成與融貫之後,將可揭開語言源起的迷霧,同時印證二十世紀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假說--在某種程度上語言可視為人類獨有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