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必備知識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那麼創業需要具備什麼知識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指南1:大家都知道要打勝仗,一定要有戰略或戰術,但是許多人經營企業卻一點規劃都沒有,所以要確保創業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要製作投資企劃書,評估所創事業之風險及獲利性?

  戰略1:建立自己的投資企劃書茲提供投資企劃書的綱要,給想要創業的人蔘考。

  ***一*** 創業的內容:包括創辦事業的名稱、事業規模大小、營業專案或主要產品名稱等,即所創事業為何。先訂出所營事業的規模及營業內容,這是創業評估的基礎。

  ***二*** 資訊分析:對於所創事業相關環境分析,除了瞭解相關法令規定之外,對於潛在客戶在哪裡﹑競爭對手是誰﹑切入的角度或競爭手法為何。而這一個行業服務或產品的市場價格多少,一般的毛利率為何?

  ***三*** 創業資金規劃:創業的資金可能包括個人與他人出資金額比例、銀行貸款…等,這會影響整個事業的股份與紅利分配多寡。先前所設定事業規模下需要多少開辦費用***硬體與軟體***﹑未來一年要準備多少營運資金等做出估算。

  ***四*** 經營目標:目前社會環境變遷快速,在設立營業目標大多不超過一年。新創事業應參考相同規模同業之月營業額,訂出自己的營業目標。

  ***五*** 財務預估:預估第一年的營業收入與支出費用的大概,這些預估數字的主要目的,是讓創業者估算出所營事業的每月支出與未來可能利潤,並明瞭何時能達到收支平衡。並算出未來經營企業的利潤。

  ***六*** 營銷策略:營銷策略包括,瞭解服務市場或產品市場在哪裡?同業一般使用的銷售方式為何,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裡?營銷手法相當多,包括DM﹑電話拜訪﹑現場拜訪﹑商展﹑造勢活動﹑網路營銷等等,創業者應蒐集這些營銷手法的相關資料。

  ***七*** 企業風險評估:企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可能遭受挫折,例如:景氣變動、競爭對手的消長、股東意見不合﹑產品或服務退流行﹑執行業務的危險性…等等,這些風險甚至會導致創業失敗,因此列出事業可能碰到的風險,及因應的辦法。

  ***八*** 其它:包括事業願景、股東名冊、事業組織等或創業者所特別要向投資者說明之事項。

  指南2:在創業的過程中往往招朋喚友,大家一頭熱,但是在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反目成仇的例子相當多,因此合資創業前能將大家的權利義務規範清楚,才能眾志成城。

  戰略2:跟股東開會議定股東合資協議書,大家白紙黑字,避免往後起紛爭。茲提供股東合資協議書綱要給創業者參考。

  指南3:不論選擇哪一種形態的企業,都一定得辦理營利事業登記,但是就未來的發展而言,行號形態的企業會漸漸被淘汰。

  戰略3.:行號與公司之比較分析

  1. 資本額的設計:

  設立行號較無籌措資本額的壓力,資本額不超過二十萬元時,設立行號時不必驗資;公司設立資本額至少須五十萬元,設立時皆須請金融單位開立存款餘額證明。不論公司或行號,資本額設立的多寡到時不會影響的課稅的問題。

  2. 課稅問題:

  行號屬於月營業額二十萬元以下可以申請免開統一發票***但稅捐稽徵單位不一定同意***,行號若屬於核定課稅***免開統一發票者***,不論經營盈餘或虧損,每三個月要繳交營業稅三千到五千元不等,年終須繳交約一萬多元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開立發票之行號或公司若虧損時,則不必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但兩個月之營業額須依據發票上繳稅捐稽徵單位百分之五之營業稅。所以開立發票並不一定比核定課稅要繳更多的稅。

  3. 營業風險:

  行號之負責人或合夥人對於行號經營上的風險負完全責任,也就是行號經營上所產生的債務行號之負責人或合夥人要負完全責任。公司之負責人***董事長或董事***對外必須與公司負連帶責任,特別是公司開立票據時***一般公司申請支票,銀行會要求蓋公司與負責人之大小章***,若跳票時,將會影響到負責人的債信。而公司之其它股東則僅就出資額部份負擔營運風險,若公司經營負債時也不會牽連到個人的財產。所以對於單純投資的股東,設立公司比行號更有保障。

  4. 營運發展:

  行號之名稱保護僅就設立之縣市範圍,若是要開分店跨過縣市,同樣的名稱就不一定能在別的縣市用***因為可能有人在別的縣市已經申請相同名稱***;公司名稱之保護則屬於全國性,到全國各地開分公司只要到營業地主管縣市申請營利事業登記即可,若不申請營利事業登記則用營業處或辦事處的名義即可營業。對於事業的擴充套件而言成立公司遠比行號好,特別是有加盟特性的行業。

  5. 投資風險:

  公司設立時法律規定必須訂定公司章程***明定股權、經營者、利潤分配等***對於股東較有保障;然而合夥之行號在臺灣很少人會訂定合夥契約書,如此發生爭議時對於無經營權之合夥股東較沒有保障。只要是合資的生意最好都訂定合資契約書。

  指南4:我國法律規定選擇設立事業的地點必須要建築物的使用執照符合使用區分:要設立店面的使用執照應為店鋪用﹑設立公司的使用執照應為辦公用﹑要設立工廠使用執照應為工業用。

  戰略4:設立之步驟

  1. 選擇店面或辦公室

  店面或辦公室的選擇對於企業未來之影響相當深遠,所以創業者一定要多花點時間在尋找設立地點。如果你房租的支出能比同規模的同業少,那你就有較好的競爭基礎。一個月房租少幾千塊,一年都要差上好幾萬。

  2. 確認使用執照

  公司或行號都有設立地址,不論店面或辦公室,與房東簽約時,應要求房東出具使用執照,並且取得其設立公司行號的同意。不然屆時無法辦理營利事業登記那可就頭大了。

  3. 先設立後給房租

  切勿先簽約給房東錢後再設立公司行號,以免到時房東不同意設立公司,或趁機要求漲價。可先給訂金簽約,將設立所需的房屋資料給會計師後,待營利事業正式核准後,再給房東尾款。

  4. 租賃契約注意事項

  簽訂契約時應注意是否有中止租賃契約條款***一般僅需提前通知房東即可***,以免到時臨時要搬家保證金被沒收。簽訂契約時要能明定房租年度漲幅,與優先續約權,特別是店面,以免賺錢房東眼紅,又要趁著契約到期漫天漲價。一般制式房屋租賃契約***書局買得到***其條款常常對於房東較有利,所以最好能仔細看清楚房屋租賃契約的內容,契約中若無以上條款最好加入。

  5. 公司或行號設立在自己的家有沒有問題

  我國並沒有規定公司或行號要長什麼德行,所以只要你的住家的使用區分可以辦理營利事業登記,當然企業可以設在自己家裡,這樣可以省下不少房租。這對於資金不足的SOHO族來說非常合適,待所經營事業較穩定後再換好一點的殼。

  指南5:企業名稱是企業的代表,時尚的流行下,企業取個英文名稱符合國際的潮流。現在風行CIS,為你的企業設計一套適合的形象識別系統,從公司的型錄﹑DM﹑名片﹑信封﹑檔案﹑營業空間等做一貫的設計。

  戰略5:企業命名的步驟

  1.企業命名時最好中文與英文配對,多選幾個名號。

  2. 行號可到所屬縣市的網站或工商課***商業課***申請查名

  3. 公司則可到經濟部的網站查詢***把想要的名字輸入計算機查詢,若是沒有相同便可以,若查出相同名號,必須再查這公司是否屬於同一行業,我國不同行業可用同一名字但要區隔;例如統一企業與統一企管***。

  4. 企業英文則必須經濟部國貿局網站,申請英文名稱查詢,若用中文翻成音譯之中文則不會重複;例如正章企業有限公司用JENCHANG enterprise Co., Ltd.。如果要專用該英文名字,應到經濟部商檢局辦理服務標章登記。

  5. 企業名號或設計一個企業識別圖樣都可以申請服務標章登記,服務標章能有效提升企業之形象。

  指南6:雖然創業者可以親自到主管機關辦理登記,但是術業有專攻,還是交給專業人士辦理比較不會出問題,且能節省你很多時間。

  戰略6:照著專業人士的指示做,設立新的企業相當容易。

  1. 選擇記帳業者還是會計師

  目前國內在幫人辦理設立登記主要有記帳業者﹑會計師或是代書,因為往後還有記帳報稅的問題,所以辦理設立登記最好選擇記帳業者或是會計師。若是初期公司設立規模就蠻大的,那就最好選擇會計師,當然會計師的費用會高一點。

  2. 要準備哪些資料

  幫你設立的業者會給你一張準備資料的清單,屆時依據這清單的內容準備相關資料便可以。在臺灣要設立公司相當簡單,最主要是要找到能夠設立營業登記的場所大概就沒有什麼問題。

  3. 辦理事業設立登記的準備事項

  ***1*** 事業名稱

  事業名稱若經過預查程式沒有問題的話,這就是企業的正式名稱。

  ***2*** 營業專案

  目前我國已經對於事業的營業專案標準化,所以登記事業營業專案內容應與幫你設立業者確認之。

  ***3*** 董事長﹑董事﹑負責人或股東之人選

  我國法規對於公司之董事長﹑董事﹑監察人與行號負責人規定必須滿二十歲之成年人,但對於股東之規定只要是人即可,連剛出生的小孩都可以。

  ***4*** 設立資本額與股東出資額

  行號未滿二十萬元不用驗資,公司設立資本額至少要超過五十萬。除此之外大概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定。但是設立資本額往往代表一個事業的規模,所以設立資本額不要太少,以免給人小公司的感覺。

  ***5*** 特別注意事項:股東名冊與資本額

  如果你有要辦理青年創業貸款的話,有關企業設立的資本額﹑股東名冊﹑股東出資額都要經過專業顧問設計過,才能符合行政院青年創業輔導要點申請創業貸款。否則屆時,企業的營業執照剛下來,又要辦理變更才能辦青年創業貸款實在是有夠機車。

  指南7:雖說中華民國萬萬稅,但是跟許多國家比起來,事實上我國財稅單位對於初創業的小公司比較不感興趣,所以賦稅問題對於剛創業的人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

  戰略7:稅務問題交給專業人士處理,省錢又方便。

  1. 行號的報稅問題

  許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設立行號只要核定課稅,省錢又方便。但是核定課稅不論企業有沒有賺錢每三個月都要繳營業稅,每年度都要繳營利事業所得稅,且課稅的額度是由政府課稅單位所核定,隨時可以調整。但是使用記帳方式,只要是事業體沒有賺錢就不用課稅。每兩個月繳的發票營業稅,也可以退稅。再者使用發票的業者,往往比沒有使用發票的業者更有正面的形象。雖說每個月要花錢找人記帳,但是記帳業者也是你企業的第一個顧問,有很多疑難雜症可以找他們解決。

  2. 公司報稅的問題

  我國規定公司沒有核定課稅,即每家公司都得開發票。但我國稅法規定有些發票可以報帳,有些會被剔除。所以請廠商開發票時,須先問記帳業者,這些發票可不可以報帳。此外,有關於房租扣繳﹑員工所得扣繳﹑如何開立發票﹑發票如何作廢等相關事宜都先請教專業人士。

  3. 節稅問題

  一般企業每兩個月要繳一次營業稅,額度為出項發票扣除進項發票乘以百分之

  五。而每年須繳一次營利事業所得稅。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為百分之二十五,所以一定要與記帳業者保持聯絡,討論節稅方式,以免到時候所有的營業利潤繳稅都不夠。只要節稅做的好,一般來說剛創立的事業體幾乎都不用繳稅的。

  指南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如何能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有效的工具將是成功經營企業的第一步。

  戰略8:創業初期除了企業運作所必需的硬體之外,能不花的錢就不要花,將省下來的錢作為企業運作的週轉金,對於企業的幫助最大。往後若有需要,才漸漸加強改善企業的硬體設施。

  1. 店面或辦公室的裝潢

  初期企業的裝潢費用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以內,店面生意要控制在自有資金百分之三十以內,服務業要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內。若無忌諱,最好是能夠找到同業搬走的舊殼。自我裝潢者,應先將營業場所仔細丈量,比對所要擺設的營業器具,先紙上模擬,找出最佳的擺設方式。

  2. 生財器具的選購

  除非該生財器具對於企業營運非常重要,且使用頻率高,否則生財器具能使用堪用品或租賃對於企業營運初期的負擔最少。例如新的影印機一臺約五萬元,但租賃月租只要一千多元,又不用負擔碳粉及維修。

  3. 企業e化

  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如果你創立的企業沒有e化,你的企業已經輸在起跑點了。有關企業的會計﹑進銷存﹑營銷等等,都得利用計算機方能事半功倍。因此,計算機﹑印表機﹑掃描器﹑寬頻網路對一個企業是必備的。如果你的企業適合網路營銷,那就應該建立企業自己的網站。

  4. 省錢祕訣

  同一公司的人員最好使用同一業者門號的大哥大,網內互打費用省一半。企業的檔案傳輸儘量利用E-MAIL,若為國貿往來,最好能使用網路傳真費用省一半。國內有許多網路業者提供免費空間,建立自己的網站不用錢。企業部份的工作可以發包給兼職人士處理***例如美工人員、計算機人員等***。

  指南9:許多創業者往往會忽略了事業軟體的規劃,一個企業的運作若沒有事先規劃,面對目前嚴酷的企業環境,新設立的企業往往不用一年就被淘汰了。

  戰略9:一個企業的軟體可謂企業作戰的方略,企業要如何運作,將來面臨問題如何處理,這些事情都必須在創業時就規劃好。此外,目前企業環境變遷迅速,對於企業所使用的軟體,一年一定要檢討一次,去蕪存菁,才能讓企業隨時適應環境的變遷。

  1. 建立公司的形象

  你的企業跟同業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你的企業有哪些比同業好,這些是你必須要讓你潛在客戶所能輕易瞭解的。不然那麼多的企業,客戶為什麼要選擇你呢?因此,創業初期透過設計服務標章、商品標章,建立自己企業的形象。透過表達在名片、型錄、DM、檔案、制服等,讓客戶建立起深刻的第一印象。

  2. 建立企業基本管理制度

  很多企業往往面臨問題,才臨時由老闆決定如何處理,沒有任何標準,搞得員工客戶哎聲怨道。雖說企業創立初期不用搞一大套的管理制度,但基本上對於員工管理、薪資問題、客戶的處理、財務收支都要訂出一個基本原則。待企業運作漸漸成熟,再補齊公司其它的制度。

  3. 建立營運制度

  何謂營運企劃書,簡單的說就是企業運作的流程,從如何開發客戶、提供服務到收款及售後服務。當然各行各業的企業運作流程都不盡相同,但是其原理原則卻是相通的。客戶開發:如何從眾多的營銷方法中,選擇最適合本企業且營銷成本最低效率最好。提供服務:如何提供給客戶成本最低但是卻能符合客戶需求的服務或產品。收款:如何降低呆帳率。售後服務:如何留住客戶。要設立一個適合自己企業的營運制度不不困難,首先要找出與自己所創事業營業規模相符的同業***當然是要找賺錢的***,並仔細觀察記錄同業的運作方式。然後立基於自己企業的優點去改良這一套運作模式,漸漸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營運制度。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