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小知識及基本內容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汙染也隨之而來,環保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以下是由小編整理的環保小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環保的小知識

  1、節約用水

  隨時關上水龍頭,別讓水白流;看見漏水的龍頭一定要擰緊它。儘量使用二次水。例如,淘米或洗菜的水可以澆花;洗臉、洗衣後的水可以留下來擦地、沖廁所。機長時間處於待機狀態,只用遙控關閉,實際並沒有完全切斷電源。每臺彩電待機狀態耗電約 1.2 瓦/小時;使用節能燈,節能燈雖然價格貴,但比普通燈要省電。用溫水、熱水煮飯,可省電30%。

  2、交通工具

  出行儘量選擇公交車、地鐵、自行車,少開私開車,減少尾氣排放;有私家車的人儘量使用無鉛汽油,因為鉛會嚴重損害人的健康和智力。

  3、節約森林

  少用快餐盒、紙杯、紙盤等,尤其要少用一次快筷子。

  4、選購綠色食品

  很多蔬菜水果都噴灑過農藥、化肥,還有很多食品使用了新增劑。這樣的食品會危害健康和智力。所以,要選購不施農藥、化肥的新鮮果蔬,少吃含防腐劑的方便快餐食品、有色素的飲料和新增劑的香脆零食。或者認準“綠色食品”標誌選購食品也行。

  5、選無磷洗衣粉

  含磷洗衣粉進入水源後,會引起水中藻類瘋長,水中含氧量下降,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體也由此成為死水、臭水。

  6、用充電電池

  我們日常使用的電池是靠化學作用,通俗地 講就是靠腐蝕作用產生電能的。當其被廢棄在自然界時,這些物質便慢慢從電池中溢位,進入土壤或水源,再通過農作物進入人的食物鏈。 用完的乾電池攢到30公斤後,可聯絡當地垃圾回收中心回收。

  7、拒絕過度包裝

  不少商品如化妝品、保健品的包裝費已佔到成本的30%~50%。過度包裝加重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增加了垃圾量汙染了環境。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環保的小常識

  1、一枚鈕釦電池能汙染60萬立方米的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一節5號電池會使1平方米的土地永久失去種植價值。乾電池、鈕釦電池、充電電池裡含有汞、鉛、鎘、酸鹼等物質,如果隨手將廢電池丟棄在自然界裡,當外層金屬腐蝕後,這些物質會慢慢洩露出來,沁入土壤、隨雨水滲入地下水、流入江河湖海形成汙染。

  2、購物用布袋、買菜用菜籃,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減少白色汙染。

  3、垃圾分類不亂扔,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

  4、只用無磷洗滌劑。

  5、在室內養花養草,可減少空氣中的細菌和微生物,又可美化居室。

  6、使用“綠色電器”可減少輻射和噪音汙染。

  7、用手帕代替餐巾紙,節能又環保。

  8、淘米水切勿隨意倒掉,可用來澆花、洗臉或洗碗,肥力、去汙力溫和,又不汙染水質。喝不了的麵條湯、水餃湯也有一定的去油汙作用,可用來洗刷碗筷。可減少洗潔精對水質的汙染和在人體內的蓄積。

  9、把裝修中剩餘的木頭、木屑送去造紙廠,減少砍伐樹木的數量。

  10、儘量不用一次性碗筷。方便筷或竹籤使用後可以回收利用,做成工藝品。

  11、多種花草樹木,美化居室、小區和村落環境。

  12、帶寵物外出時,攜帶處理寵物糞便的用具。

  13、不要在河流、水庫邊洗滌衣物,不亂扔廢棄物。

  環保的基本內容

  自然環境

  為了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對青山、綠水、藍天、大海的保護。這裡就涉及到了不能私採***礦***濫伐***樹***、不能亂排***汙水***亂放***汙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等。這個層面屬於巨集觀的,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行使自己的職能、進行調控,才能夠解決。

  地球生物

  包括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迴歸,維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人類環境

  使環境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這就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這個層面屬於微觀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覺行動,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規作保證,依靠社群的組織教育來引導,要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齊抓共管,才能解決。

  相互關係

  這3個層面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側重而又統一的。3者並不矛盾、更不對立。

  作為公民來說,我們對於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就是間接或直接地保護了自然環境;我們破壞了居住、生活環境,就會間接或直接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作為政府來說,既要著眼於巨集觀的保護,又要從微觀入手,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使環境保護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

  環保意義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後,“環境保護”這一術語被廣泛的採用。如前蘇聯將“自然保護”這一傳統用語逐漸改為“環境保護”;中國在1956年提出了“綜合利用”工業廢物方針,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三廢”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紀70年代改用“環境保護”這一比較科學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境保護的內容包括保護自然環境和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要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掌握汙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計劃的保護環境,恢復生態,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汙染,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中國重視環保還比較晚,現在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還有差距,能夠稱得上環保政府的並不多見,所以談環保市民還為時太早。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