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肉食性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下面小編帶大家學習一下恐龍。

  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恐龍 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恐龍

  地震龍意為“使大地震動的蜥蜴”,又名震龍,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地震龍是恐龍中超大恐龍的代表龍,在1991年發現了第一隻地震龍化石。

  地震龍長著長脖子,小腦袋,以及一條細長的尾巴。鼻孔長在頭頂上。它的頭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圓形牙齒,後部沒有牙齒,現在地震龍已被斷定為一種長得過大的樑龍。地震龍這個物種名稱已廢除,現名哈氏樑龍。

  侏羅紀***距今約2.08億年~距今1.44億年,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屬於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個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侏羅系,位於三疊系之下、白堊系之上。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備移向亞洲。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據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型別——鳥臀類的四個主要型別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

  恐龍的另一型別——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

  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型別——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型別,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複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

  一談到恐龍,我們都立刻把它和“龐然大物”這個詞聯絡起來,其實不然,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恐龍化石只有我們常見的雞那麼大,是不是很奇怪?科學家把這種體形很小的恐龍叫做“美頜龍”。美顎龍是人類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體型最小的恐龍,它的身體的長度在1米左右,它的尾巴很長,相當於身體長度的1/2。

  它的臂高只有20釐米,遠遠地看上去,既像一隻好看的公雞,又像一隻美麗的鳥,像這麼小的恐龍真是遠遠出乎我們的想象,然而它的的確確是存在過的,它還是一種肉食恐龍,主要的食物是一些小動物,比如:蜥蜴、蚯蚓以及其他種的昆蟲,等等。

  美頜龍的化石是較為完整的骨骼。現時已知的物種只有長足美頜龍***C. longipes***,不過於1970年代在法國發現的較大標本曾一度被認為是另一物種的C. corallestris。直至1980年代及1990年代,美頜龍都是已知最細小的恐龍,並且是始祖鳥的近親。它故此是在古生物學以外較為人所知的恐龍之一。更細小。美頜龍估計重約3公斤。

  幾十年來,美頜龍都被描述為最小型的恐龍。第一個發現的美頜龍標本只有約1米長。但是之後發現的小型恐龍,如亞洲近頜龍、小盜龍及小馳龍的體型更小型。根據最大型的標本,美頜龍的體重被估計重約0.83到3.5公斤。美頜龍是一小型、雙足的動物,有著長的後肢及尾巴,長尾巴可在移動時平衡身體。前肢比後肢小,手掌有三指,都有著利爪,用來抓捕獵物。頭顱骨細緻、窄長,鼻端呈錐形。頭顱骨有五對洞孔,最大的是其眼窩。眼睛相對於頭顱骨的比例很大。

  下頜修長,但沒有下頜孔***Mandibular fenestrae***,這是主龍類的常見特徵。牙齒小而鋒利,適合吃小型的脊椎動物及其他動物,如昆蟲。除了在前上頜骨的前段牙齒外,其他的牙齒都有著鋸齒邊緣、大幅彎曲。科學家們就是用這個特徵來辨別美頜龍及它的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