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蚊子是什麼

  相信每個人都會試過被蚊子咬,也試過被蚊子吵到睡不著覺,但是卻不知道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最小的蚊子,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最小的蚊子:蠓

  蠓屬雙翅目,蠓科***Ceratopogouidae***。口器為刺吸式,種類繁多,全世界已知4000種左右,我國報告近320種,其中以主要者為臺灣鋏蠓***Foreipomyia***L***taiwana***和同體庫蠓Culicoides homotomus***。蠛蠓、細蠓與人的關係較大。蠓的生活史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成蟲體小約1~4mm呈黑色或褐色,常孽生水塘、沼澤、樹洞、石穴的積水及廕庇的潮溼土壤,壽命約1月,以幼蟲或卵越冬。

  蠓的形態特徵

  成蟲頭部近球形。複眼發達,呈腎形。雄蠓兩眼相鄰接,雌蠓兩眼距離較遠。觸角絲狀,分15節。在觸角基部之後有單眼1對。口器為刺吸式。中胸發達,前、後胸較小,胸部背面呈圓形隆起。翅短寬,翅上常有斑和微毛,其大小、顏色、位置等為分類依據。足細長。腹部10節,雌蠓有尾須1對;雄蠓的第9、10腹節轉化為外生殖器。

  蠓的生活習性

  雌蠓吸血,而雄蠓只吸食植物汁液為營養。

  不同強度的光對不同種類的蠓活動有著明顯的影響,庫蠓屬成蟲在完全黑暗或微光中,一般活動停止;勒蠓屬和拉蠓屬則在白天活動較多。但它不在照度最強的地方活動,在誘集時亦發現它多選擇背光部進行刺叮,並趨於深色物體。蠓的飛翔力很弱,大多不超過0.5km,一般在以半徑為100~300m之內飛行。據報道,媒介庫蠓有的種類可隨東南風越過200~300km。成蟲多棲息於樹叢、竹林、雜草、洞穴等避風、避光處。當溫度、光照適合且無風時,成蟲即成群飛出。蠓的飛行能力不強,一般不超過0.5km,其活動範圍限於棲息地周圍300m內。吸血蠓類交配時常有群舞現象。

  據報道在浙江龍泉發現,當地拉蠓的婚舞是在8:00左右,通常在鄰近樹蔭的邊緣地帶,婚舞高度在lm以上。從解剖檢查雌蠓的受精率來看,無論上午或下午捕獲的雌蠓其受精率均在75%左右。在庫蠓中有些種不群舞,是在地面或植物上相互追逐而後交配,有些種兩性成蟲是在供血宿主體表進行交配。雌蠓受精吸血後3天左右卵子發育成熟,即可產卵,雌蠓產卵時有成堆產在1處,也有邊爬邊產。據觀察拉蠓產卵屬後者,數十粒至百粒排成1條不規則的曲線,1個雌蟲一生可產卵2~3次,或4次。臺灣拉蠓每隻可產卵38~150粒,平均為84粒,但往往同次成熟的卵並不一定完全產出。而有遺留在卵巢內稱作遺卵或留卵。勒蠓將卵產於沙層內。在四川,拉蠓3月就有活動,7~10月中旬都是高峰;在東北地區一般在4~10月均有發生,以7~8月較多,在海南島則終年可發生。交配後吸血,約3~4天后卵巢發育成熟產卵。通常雌蠓一生產卵2~3次,一次產卵量約50~150粒。

  蠓生活史所需的時間與溫度關係密切。在夏季約需一個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視種類與地區不同而異。雄蠓交配後1~2天便死亡,雌蠓的壽命約一個月。一般以幼蟲或卵越冬。

  蠓的主要危害

  事例

  個體小危害大是蠓為害人類的一大特點,例如一九六九年夏未,我國北方某地山區一重大的工程基地正在緊張的施工,某日忽然有大批工人紛紛病倒,症狀主要是面板紅腫潰瘍,由淋巴到腕部起紅線,甚至有陰囊腫大、難於行走等症狀,接連幾日患者日益增多,工程進度大受影響,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的注意。經調查,原來是蠓引起的。原來在這裡蠓類數量並不多,但由於人們在這裡聚居後,不注意環境衛生,隨處傾倒富有有機物的汙水和隨處大小便,給蠓類孳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時值夏季,溫、溼度也極適合,蠓類便大量發生了。它們雖然體小而不善飛但吸血凶惡。由於其孳生數量大,常成群叮咬,又且無聲使你防不勝防,叮咬以後又決不撒嘴,直至吸滿肚子,才暢然飛去。由於其叮咬時分泌的酸性液體極有刺激性,對某些反應過敏的人來說更是奇癢難熬,婦女和兒童以及非本地居民尤其反應更強烈,往往由於搔破面板引起感染,形成潰瘍、紅腫,行動都十分不便。

  簡介

  蠓叮吸人血,被刺叮處常有區域性反應和奇癢,甚至引起全身過敏反應等,更主要的是可傳播多種人的疾病。從野外捕獲的蠓類中,曾檢出多種蠕蟲、鞭毛蟲、纖毛蟲、球蟲等,其中能寄生於人、畜體內的有幾種絲蟲。已知的有18種寄生蟲是以蠓為媒介的。如蟠尾絲蟲、肝囊原蟲等均是以多種庫蠓為媒介。某些庫蠓是流行於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常見絲蟲病、流行於非洲的鏈尾絲蟲病和流行於拉丁美洲和西印度群島的奧氏絲蟲病的傳播媒介。在我國,蠓與人體疾病的關係瞭解得尚不夠清楚。在福建和廣東,曾於自然界捕獲的臺灣拉蠓體內分離出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但該蠓是否可作傳播媒介,尚有待證實。據統計蠓還能傳播下列疾病:雞痘、馬癬、牛流行熱、非洲馬瘟、牛出血熱、禽類瘧蟲病、絲蟲病、馬腦炎、蘭舌病、卡他性綿羊熱、土拉倫斯病及引起牲畜的早產、死產、怪胎等。

  治療及措施

  被蠓咬後,應以消炎、止癢、防治繼發感染為原則。

  1.立即措施 當被蠓叮咬後,立即用鹼性溶液如碳酸氫鈉溶液或氨水外搽,可大大減輕區域性反應的程度。

  2.急性期和亞急性期 可外搽各種止癢劑,如樟腦、薄荷腦、石炭酸乙醇溶液或洗劑;亦可用1%薄荷爐甘石洗劑。當大批人員被叮咬時,可用熱水浸泡。有水皰者可用2%甲紫液塗搽,以防止繼發感染。有繼發感染時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煎汁外搽。

  3.慢性期 該期治療較困難,可選用手術切除、X線照射、電灼、鐳射、冷凍等療法。亦可採用結節皮損內注射曲安奈德,每週1次,一般2~4次可治癒。選用膚疾寧貼膏或皮炎靈膏外貼亦可收到滿意的療效。

  4.內用藥物 某些被咬後症狀明顯的患者是由於面板較敏感所致,可服用抗過敏藥物。對皮損廣泛者可選用抗組胺製劑內用;對急性期尤以血管性水腫型,可選潑尼鬆內服有良好效果,常在用藥1晝夜內迅速消除症狀;對泛發性慢性患者可試用沙利度胺內服。對反覆發作者可用人工免疫療法進行脫敏治療。繼發感染者可選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