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交通安全意識的方法

  提高交通安全意識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一件事。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

  交通安全宣傳,這是近幾年來各級政府以及各交警部門所致力於的重點專案,為了達到防事故於未然,完成年事故起數、死亡人數、萬車死亡率三下降以及特大交通事故起數同比減少的工作目標。而群眾們卻不能很好的理解什麼是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指人們在道路上進行活動、玩耍中,按照交通法規的規定,安全的行車、走路、避免發生人身傷亡或財物損失。

  現如今,百姓出行,無視交通法規的現象層出不窮,闖紅燈,爬護欄的現象都不在少數。也正因為出行者沒有較好的交通安全意識,在出行時任意妄行,使得交通事故數居高不下,使得道路交通成為人意外死亡的一大“金牌殺手”,而造成這種種事故發生的“幕後黑手”往往就是出行者自身對於交通安全認識的不清晰,或者說是一絲懈怠或是一絲僥倖。

  就我國而言,由於起初對這一方面,政府與交警部門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國內的交通安全宣傳工作力度不夠,且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今較之前重視程度雖有改善,但民眾的交通安全意識依舊沒有得到顯著地提高,交通安全問題依舊令人堪憂。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的主流交通工具,但是人們不夠高的交通安全意識會使得汽車成為“馬路殺手”!或許在這些交通事故之中有些是意外導致的,但是在公交車進站,人們蜂擁而上,機動車司機視紅綠燈不見,行人視斑馬線為裝飾線條,機動車司機逆行、超速行搜尋駛、行人馬路中間翻越護欄等現象屢見不鮮,他們將生命置之度外,法律置之度外,完全背離文明。這些行為還能夠算是意外嗎?這些完全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交通安全意識,只是貪圖一時的便利,殊不知這樣的行為會使得他們的家庭與他人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

  在國外,或許有許多從發達國家回來的僑胞或者旅行歸來的國人會發出如此的感慨:無論是在深夜,還是在遠郊,即使在空曠的道路,但只要有紅綠燈,也不需要警察,人們都會十分自覺地按“燈”行事。

  二:

  為什麼在中國與在其他發達國家,人民的行為會有如此巨大的不同?這只是因為在國外,那裡的人們都具有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識!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這也使得那裡的民眾自小起就有很好的交通安全意識,並且通過他們父母的言傳身教,使得他們明白交通安全意識的重要性,並且自覺的遵守各項交通規定。例如,在德國,交通管理部門經常組織學齡前兒童舉行交通知識大獎賽。德國的街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街小巷的紅綠燈,大的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都是自動裝置,中小路口有指示先行或後行的交通牌。在學校、幼兒園或孩子集中的地區,路牌上會印有小孩的圖案,提醒司機注意。

  想要真正的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識,我們不能夠僅僅關注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針對各個不同年齡段不同工作的人群展開不同的交通安全教育宣傳,提高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

  追根溯源,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分析哪些因素會影響交通安全。

  駕駛員,是道路交通中的“主角”,他們的行為的變化會導致整個“劇情”的變化,雖然也有意外,但不可否認,駕駛員的行為一般“主宰”著道路交通的安全與否。通過交通安全宣傳,要讓駕駛員提高交通安全意識,必須先讓他們明白什麼時候駕車是危險的,據研究表明,駕駛員在一天中要經過幾個“危險時段”,應引起駕駛員的高度重視:

  1、大約在11時—13時

  此時由於人的大腦神經已趨疲勞,導致反應靈敏度減弱,加之有的司機急於趕路,把本該吃飯的時間一拖再拖,飢腸轆轆,手腳發軟,極易發生意外。同時,午餐後人體內大量血液集中作用於胃腸等消化器官,腦部供血相對減少,會出現短暫的睏倦感。

  2、大約在18時—22時

  該時段通常為夜間交通事故的高發期。因為現在人們的夜生活豐富多彩,此時,不論是行人還是駕車人都十分疲倦,安全意識薄弱,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3、大約23時—3時

  此時萬籟俱寂,萬物處於“休眠狀態”,駕駛員也不可避免的會有疲憊感,且加之路上行人車輛稀少,駕駛員易產生麻痺心理,此外,這段時間為全天溫度最低時刻,易導致大腦反應遲鈍,血壓降低,手足血管神經僵硬、麻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