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反思總結
《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在上《活化石》這課前,我就預料學生會問:什麼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絞盡腦汁想,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樣也可以複習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幾副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直觀的瞭解;再者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等,間接去了解什麼是化石。。。。。。這些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作用,但並不能引起學生對研究活化石的興趣。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化石的興趣呢?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電視裡突然出現了恐龍的身影。對了,可以利用恐龍來做引導啊。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事物,或許這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的。
於是課堂裡,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告訴學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叫恐龍的動物,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恐龍相繼死亡,直至滅絕。它們的屍體埋藏在地下,最後就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今天,我們的考古學家就是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來了解它們當時的生存情況的。”經過我的訴說,孩子們馬上又問,那麼考古學家瞭解到了哪些情況呢?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只能說請大家自己去看書翻資料瞭解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但從孩子們的臉上我已經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對活化石的興趣已萌發,所以相信問題會很快被解決的。
看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
篇2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後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
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於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裡,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裡,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為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
在合作學習中,由於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於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為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篇3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活化石》一課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倖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字。
一、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由於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字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裡,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麼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裡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髮現有什麼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麼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隻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