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恐懼症怎麼治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害怕走夜路、害怕一個人呆在黑屋裡面等等都是黑暗恐懼症的表現,下面就由小編來告訴你黑暗恐懼症怎麼治,希望對你有幫助!

  黑暗恐懼症怎麼治

  1、系統脫敏療法

  根據患者對黑暗的恐懼程度,建立一個恐怖等級表,然後按照從輕到重的順序,依次進行系統脫敏訓練,不斷強化,直到能關燈睡眠為止。例如,對上例患者,先由數人一起關燈談話,到數人一起關燈靜坐,再到二人一起關燈睡眠、再到一人關燈靜坐,……最後一人關燈睡眠。

  2、可採用認知領悟療法

  對患者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說明鬼怪於世間並不存在,對鬼怪的懼怕而產生的對黑暗的恐懼是一種幼年時期的幼稚情緒反映。如上例,應向患者說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並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農民,並在一番說明之後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從認知上、潛意識裡消除恐懼。

  開燈睡覺不是一個好習慣,被其困擾的你們,可以試試上述兩種方法去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改掉開燈睡覺的習慣。

  為什麼會有黑暗恐懼症

  當我們獨自在夜晚中行走時,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恐怖的感覺,彷彿總聽到身後似有似無的腳步聲如影隨形。當然這樣的“夜晚恐懼症”很正常,許多人都對夜晚抱有害怕的心理。

  那麼我們為何會害怕夜晚?顯然像恐怖片中出現的鬼怪是不存在的,如果是覺得在黑夜中會遇見鬼,那純粹是人心在作怪。我們之所以會有“夜晚恐懼症”,其實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

  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就能很好地解釋“夜晚恐懼症”。所謂“集體潛意識”現象並不少見,舉個例子吧,很多人害怕蛇,並不是因為他們曾遭受過蛇的攻擊,而是因為曾經聽到或看到別人被蛇咬傷。

  從此,這種對蛇的恐懼情緒就會植入人們的頭腦,當他們看到蛇時就會不寒而慄。對於黑暗,相同的道理,人們也會因為看恐怖片或是他人對夜晚的可怕描述等,而對夜晚產生類似的情緒,腦海中浮現出夜黑風高時發生的恐怖事件,害怕情緒就油然而生了。

  另外一個造成“夜晚恐懼症”的原因,是由於我們在黑暗中眼睛視線範圍大大降低,這就會讓我們處於資訊嚴重缺乏的狀態。此時,我們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感,安全感也就大大降低了。

  像上述這種普通的“夜晚恐懼症”可以不用在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當然若是對夜晚過份害怕,那就需要好好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心理出現了某些自己沒有察覺的障礙。

  恐懼症是怎麼分類的

  一、場所恐懼症

  場所恐懼症通常譯為“廣場恐懼症”、“曠野恐懼症”或“幽室恐懼症”等,患者主要表現為不敢進入商店、公共汽車、劇院、教室等公共場所和人群聚集的地方,或者是黑暗空曠的場所,擔心忍受不了那種場合下將要產生的極度焦慮,因而回避。甚至根本不敢出門,對配偶和親屬的依賴突出。這種表現形式在西方最常見,尤其是女性患者尤多,多在20~30歲起病,恐懼發作時還可伴有抑鬱、強迫及人格解體等症狀。

  二、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主要表現為患者在社交場合下感到害羞、侷促不安、尷尬、笨拙、怕成為人們恥笑的物件。因此,他們不敢在人們的注視下操作、書寫或進食;他們害怕聚會,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更害怕組織以自己為中心的活動;他們不敢當眾演講,不敢與重要的人物進行交談。有的患者害怕並回避與別人的視線相遇,稱對視恐懼。他們並沒有牽連觀念,對周圍的物件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親屬、配偶。較常見的恐懼物件是異性、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等。多在17~30歲期間發病,男女的發病率相對較近。患者若被迫進入社交場合,便會產生嚴重的焦慮反應,惶然不知所措。

  三、特定恐懼症

  特定恐懼症是指患者對某一特定的物體、動物有一種不合理的恐懼。常起始於童年時期,比如恐懼某一種小動物,這種現象在兒童中很普遍,只是這種恐懼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不祥物恐懼***如棺材、墳堆、血汙等***在正常人中也不少見,不同的只是沒有患者那種典型的迴避行為及強烈的情緒和自主神經反應。特定恐懼症的症狀恆定,多隻取勝於某一特殊物件,如恐懼昆蟲、老鼠或刀剪等物品。但在部分病人中,卻可能在消除了對某一物體的恐懼之後,又出現了新的恐懼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