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為什麼總是藍色的

  我們看到大海平靜時,海水呈藍色,其主要原因是什麼?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大海總是藍色的

  人們常喜歡用藍色來形容海洋。其實海水的顏色,從深藍到碧綠,從微黃到棕紅,甚至還有白色的,黑色的,並非只是藍色。 原來,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海水後,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裡,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淨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

  光色原理

  一、 光與色的關係色與光是不可分的,色彩來自光。一切客觀物體都有色彩,這些色彩是從哪裡來的?平常人們以為色彩是物體固有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根據物理學、光學分析的結果,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顯現的,憑藉了光,我們才看得到物體的色彩。沒有光就沒有顏色,如果在沒有光線的暗房裡,則什麼色彩也無從辨別清楚。沒有光也就難以理解色彩的含義,是光創造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來源很多,有太陽光、月光,以及燈光、火光等,前者是自然光,後者是人造光,色彩學是以太陽光為標準來解釋色和光的物理現象的。太陽發射的白光是由各種色光組合而成的,通過三稜鏡就可以看見白光分散為各種色光組成的光帶,英國科學家牛頓把它定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這七種色光的每一種顏色,都是逐漸地、非常和諧地過渡到另一種顏色的。其中藍色處於青與紫的中間,藍和青區別甚微,青可包括藍,所以一般都稱為六種色光,形成光譜。

  在色彩學上,我們把紅、橙、黃、綠、青、紫這六色定為標準色。不同物體為什麼會形成各種各樣的顏色呢?按照物理學的原理是: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時,一部分色光被吸收,一部分色光則被反射出來,所反射出來的色光作用於人們的視覺,就星物體的顏色。好像太陽光下的紅花,便是太陽光中的橙、黃、綠、青、紫等色光被花吸收,只有紅光被反射出來,使我們的視覺感覺到花是紅色的。在光的照射下,如果某一物體較多的吸收了光,便顯示黑色;若較多的反射了光,則顯示淡色以至白色。各種物體吸收光量與反射光量比例上的千差萬別,就形成了難以數計的不同深淺和各種鮮豔或灰暗的色彩。

  二、形與色的關係色彩既是藉助於光而呈現的,又是依附於物體而存在。色彩和物體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了具體的物體***形***,就沒有具體的色彩。形與色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紅色的蘋果,在光線照射下有各種不同的色彩變化,但這種變化只是在圓球形的蘋果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觀察色彩的時候,就必須把色彩與形體聯絡起來,把色彩用到畫面的時候,應該使它成為具體的形體,否則,就是顏色的堆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