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過年的習俗之一,那麼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你瞭解嗎?過年放鞭炮,源於一個叫“年”的怪物。具體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放鞭炮的原因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鞭炮。鞭炮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鞭炮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鞭炮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鞭炮、燃草,以闢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鞭炮”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裡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鞭炮”的叫法,直到今天。

  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是出於迷信,認為鞭炮能驅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關放鞭炮還有著一個有趣的傳說。過年時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叫“年”的怪物。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春節放鞭炮的注意事項

  鞭炮聲聲辭舊歲,放鞭炮應該是春節期間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活動,但是每年的春節因為放鞭炮而導致眼部、手部炸傷的新聞都不會少見。因此,小編在此提醒各位讀者,在給自己的小孩放鞭炮的時候,一定要做好護眼的措施。

  由於眼睛非常柔軟,強烈的爆炸衝擊常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所以,為預防眼睛被鞭炮炸傷,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放鞭炮時佩戴一副眼鏡。但需要注意的是,佩戴的這副眼鏡一定不能夠是玻璃鏡片的,因為一旦鏡片被炸裂,對眼睛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樹脂鏡片是放鞭炮時佩戴眼鏡鏡片的最好選擇,因為這種鏡片即使被炸破裂也不會劃傷眼睛。

  一旦眼睛被鞭炮炸傷,來到醫院之前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做任何處理。與其他外傷不同的是,任何按、壓、揉、碰的行為都會對炸傷的眼睛造成進一步損害,即便是用清水沖洗,家用消毒液塗抹,都會增加感染的危險。

  此時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儘快就近去醫院請醫生進行處理。如果眼睛未受到明顯傷害,沒有出現疼痛、流淚、異物感等症狀,則將眼周圍用清水沖洗乾淨即可。

  春節放鞭炮的寓意

  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放鞭炮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鞭炮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