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髖關節***hip joint***,俗稱胯軸子,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髖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窩最深,也是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關節,它既堅固又靈活,那麼為什麼髖關節會疼痛呢,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髖關節疼痛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髖關節疼痛的原因

  1.肌肉肌腱拉傷:多有急性損傷病史,區域性可有腫脹、壓痛、瘀斑,通過B超或MRI可以明確診斷。

  2.關節炎:表現為活動時疼痛,疼痛逐漸加重。關節活動性下降,特別是內旋活動。X光片上可以看到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如果年輕人中出現關節炎症的表現需要考慮有無炎性因素如感染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或其它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3.兒童應該排除髂前上棘撕脫骨折或股骨頭骨骺移位的可能。可以X片明確。

  4.腱病:由於過度運動引起。區域性有壓痛,隨運動量增加而疼痛程度加重。

  5.腱末端炎症:由於風溼性疾病累及肌腱引起。多位於肌腱末端。可有其它部位肌腱同時受累。

  6.股骨頸骨折:由於過度運動、外傷、骨質異常等原因引起,在內旋時感覺到疼痛。疲勞性骨折可以,在X片上表現為正常,需要核素掃描或MRI才能明確診斷。

  7.恥骨骨炎:恥骨中部的疼痛,放射至髖關節。區域性有直接的壓痛。

  8.髂腹股溝神經卡壓:疼痛類似於運動性疝,但同時有內收肌萎縮和痙攣。可以通過肌電圖檢查來明確。

  9.運動性疝:表現慢性的腹股溝區疼痛。在運動時加重。在上腹股溝環處可有壓痛。

  10.盂脣疾病:由損傷病史,表現為慢性的深部的關節內疼痛。行走時可以出現“交鎖”現象。體檢時旋轉研磨試驗可以誘發疼痛。MRI造影可以提高診斷的精確性。也可以通過診斷性關節內局麻來明確診斷。

  髖關節的介紹

  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在髖臼切跡上橫架有髖臼橫韌帶,並與切跡圍成一孔,有神經、血管等通過。關節囊厚而堅韌,上端附於髖臼的周緣和髖臼橫韌帶,下端前面附於轉子間線,後面附於轉子間嵴的內側***距轉子間嵴約1釐米處***,因此,股骨頸的後面有一部分處於關節囊外,而頸的前面則完全包在囊內。所以股骨頸骨折時,根據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內、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髖關節周圍有韌帶加強,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韌帶,長而堅韌,上方附於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於股骨的轉子間線。髂股韌帶可限制大腿過度後伸,對維持直立姿勢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關節囊下部有恥骨囊韌帶增強 ,可限制大腿過度外展及旋外。關節囊後部有坐骨囊韌帶增強,有限制大腿旋內的作用。關節囊的纖維層呈環形增厚,環繞股骨頸的中部,稱為輪匝帶,能約束股骨頭向外脫出,此韌帶的纖維多與恥骨囊韌帶及坐骨囊韌帶相編織,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頭韌帶為關節腔內的扁纖維束,主要起於髖臼橫韌帶,止於股骨頭凹。韌帶有滑膜被覆,內有血管通過。一般認為,此韌帶對髖關節的運動並無限制作用。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範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徵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當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時,股骨頭大部分脫離髖臼抵向關節囊的後下部,此時若外力從前方作用於膝關節,再沿股骨傳到股骨頭,易於發生髖關節後脫位。

  髖關節的鍛鍊方法

  膝貼地面:端坐在地上,兩腳掌心貼在一起,同時向身體靠攏,儘量貼近會陰部,彎曲的兩膝向兩側的地面壓,直到貼地。保持這個動作15秒後放鬆,重複10次。如果雙腿同時做有困難的話,可以兩腿分開,一腿伸直,一腿彎曲交替地做10次。

  肘碰大腿:坐在地上,雙腿伸直,彎曲右腿架在左腿上。將右腿向下壓,平放於地,然後右轉上身,使左手肘部能夠觸碰到右側大腿的外側時為止。堅持10秒後放鬆,左右交替做10次。

  踝拉胸前:仰臥,右腿彎曲,踝部放在左膝上,呈“4”字形,左腿伸直上舉,雙手抓住右足踝向胸前拉,使彎曲的右大腿感到緊繃,保持10秒後放鬆,左右交替做5-10次。

  胸觸大腿:面對齊腰高的桌子站立,將右腿抬高放在上面,使右臀部充分伸展。這時右腿與身體呈垂直方向,上身前傾下壓,使胸部儘量觸到右大腿。這樣保持10秒後放鬆,左右交替做5-10次。

  放鬆髖關節及臀部肌肉的最佳方法是在水中行走,水的浮力大大減輕了腰臀的負重,這時人可以藉助浮力,輕鬆自如地向各個方向活動髖關節。不會游泳的人,可站在淺水中進行練習。走路的技巧,走路時腳底平貼地面滑行,腳抬的不高,膝蓋彎曲不大,依靠的是大腿和身體的前傾,這樣的在重心快速移動的時候,平穩和輕快的行進得以保證,而且震動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