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這是怎麼回事呢。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希望對您有用。

  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

  ***1***自身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從學校到學校,社會閱歷膚淺、思想意識單純。學習內容多集中於書本與理論知識,雖掌握了較為紮實的理論與書本知識,但因生活閱歷簡單,心裡承受能力差。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多以學習為基點,被幸運的光環所籠罩,往往過譽自己。但在正確分析自己、恰當地處理同學關係的問題時,極易產生困惑與錯覺。此外,自我適應環境、自我認知、人格健全等方面存在問題,也在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2***家庭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多位獨生子女,自幼受到父母寵愛,習慣於自我為中心,缺乏遷就他人、理解他人、關愛他人的意識。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多保護、控制,致使缺少與人交往的原則以及個人的心理空間,對與人交往中的許多問題不知所措。社會貧富的分化,經濟條件的差異,致使有些學生悲觀退縮,也成了大學生間交往的障礙。

  ***3***學校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過分追求分數與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智商高、情商低的現象。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相處、溝通、交流等問題。高校教學方式的相對滯後,致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沒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

  ***4***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日趨加劇,人際間無利害關係,溫情共處的狀態,被無情的競爭所取代,導致人際關係疏遠,人情冷漠,產生了人際交往的壁壘。過去那種重義輕利的傳統觀念,依然是中國社會所弘揚和提倡的,但市場經濟中追逐利潤是客觀規律。金錢、財富在人們觀念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物慾、功利意識濃厚起來,致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嫌貧愛富”、追逐名利的思想意識。青年學生嗅覺敏感,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因此,功利意識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體現較為明顯。“窮學生”與“富學生”間產生了交往壁壘。

  ***5***網路因素的影響。現代資訊科技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的高度發展,打破了人們在時間和空間交往上的限制。但虛擬的網路交往代替了人們之間直接的情感交流。網路在快速傳遞知識資訊、提供娛樂遊戲的同時,也為大學生髮洩不良情緒、尋求精神寄託、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封閉和交往能力的下降。一些學生沉迷於網路交往,從而忽視現實生活,遇到問題習慣於捨近求遠。

  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存在的問題

  ***1***自我為中心傾向。當代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寵愛與呵護,在人際交往中,更習慣於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出發,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對別人期望高,要求嚴,自我約束鬆,要求低。因而,在與同學、朋友、老師相處過程中,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去看待別人,要求別人,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想法與感受。交往中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與行為以及換位思考的能力。總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體諒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學生很難真正適應大學的環境和集體生活。

  ***2***消極閉塞傾向。有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消極閉塞傾向,主要表現如下。

  孤獨:一些學生平時沉默寡言、形影孤獨,獨往獨來,性情冷僻,沉穩有餘,激情不足,很少與同學交流,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也造成同學不願與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過低評價自己而造成的消極體驗,自卑心理的產生源於多種原因,

  如家庭條件、容貌長相、學習成績、才藝特長等。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出現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現象。害怕、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鬱、壓抑。有些學生用自傲來掩飾自卑的心理,喜歡與人爭論,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導致關係緊張。

  嫉妒:在才能、成績、榮譽、容貌等不如別人時,由羞愧、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產生複雜的情緒狀態,限制了交往的範圍,抑制了交往的熱情,甚至造成“視友為敵”。如培根所言:“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去毀掉人間的好東西”。

  情緒自控能力弱:對人缺少正確對待,對別人的話語缺乏理解,缺少寬容、忍讓之心,一旦看不慣別人做的事,聽不慣別人說的話,當即反駁,毫不留情。實際調查發現,男生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好講“義氣”,往往導致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影響了同學間的和諧關係。

  膽小羞懼:有些學生性格恬靜,不善張揚,過分在乎別人評價,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習慣於遷就、忍讓,甚至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不善與人評理,不善與人平等、坦誠溝通,總是委屈自己,結果與他人關係也未搞好。

  ***3***功利化傾向。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們商業意識日趨增強。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人際交往的物質實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結識”、“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識增強。多注重“往前看”,進取征程上能用到就想辦法結交相識;用不上就不交往。忽視“向後看”,感恩意識缺乏。個別學生將功利主義作為人際交往的指導思想,表現為有用的才交,無用的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4***虛擬淡漠傾向。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虛擬世界開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網際網路上互訴衷腸。”可謂是某些大學生交際現象的形象描述。依據調查,有39%以上的學生認為,紛繁複雜的網路虛擬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現如今,如果一個大學生不會上網、沒有QQ號碼,那是不可思議的。青年學生利用網路進行交際日益增多,網路虛擬交往具有兩面性,在擴大人際交際範圍與物件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係,表現為逃避現實的心理現象。網路虛擬交往一邊是鮮活的人,另一邊卻是符號,雖然符號可傳遞思想和情感,但無法感受到現實人際交流的情感色彩,長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匱乏而趨向冷淡。加之,大學生一旦在現實交往中受阻,就會轉向虛擬世界裡尋求安慰和滿足,淡漠面對現實人際環境,形成惡性迴圈,導致更加沉溺於網路,脫離現實,最終將導致退縮孤僻、自我封閉,致使人際交往出現淡漠與疏離。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現狀

  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代,隨著需求層次的不斷提高和自我意識的日益強化,他們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中得到激勵、自信、和歸屬感,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意識、心理行為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從總體情況來看,大學生的人際關係狀況不很理想。

  蘭州師範高專科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在2001年用UPI量表對1600名大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傾向者的比例約為30﹪~40﹪,主要表現為人際關係敏感、社會適應不好等。畢研等人對蘭州大學99級以及2000級的1100名大學生的調查得出,人際關係敏感型人格障礙的人數佔調查人數的32.3﹪。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而且人際關係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山西大學唐為明老師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以學生的人緣係數作為衡量他們人際關係的指標,則其平均值X=0.44,這說明大學生人際關係在總體上並不理想。而另一項調查顯示65.85﹪的同學有某種程度的孤獨感;4.16﹪的同學有較深的孤獨感。孤獨感是因為這些同學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長期得不到解決,學習生活中很難得到他人的關心,這也表明他們的人際關係並不很融洽。而這些問題表現在:

  1.人際關係不適。進入大學,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學生多少有些不適。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異性之間的關係顯得很不適應。一位新生感嘆說:“在大學,沒有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心裡真的感到好孤獨。”有的學生從未離開過家庭,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對於如何關心別人,得到朋友的關心想得較少;而另一方面,學生又希望別人的認可。“心裡話兒對誰說?”成為學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惱的事”中,有80%的學生涉及人際關係。

  2.社交不好。大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小社會的環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學生的風采。部分學生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與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卻又擔心失敗,只是羨慕而積極參與的不多,久而久之,開始迴避參與,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特別是到週末,學生普遍感到無處可去,甚至出現了“週末恐懼症”,“盼週末,又怕過週末,那種孤寂的感覺真難受”,直接影響了學生潛能力的充分發揮。

  3.個體心靈閉鎖。學生從校門到校門,缺乏人際交往經驗,而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於增加自身的人際魅力,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30%的新生認為“沒有朋友”,23%的學生感到“孤獨、寂寞”,對與人主動交往,45%的學生更希望自己成為交流的物件而不是交流的直接發起者。與此同時,由於個體間的正常的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妒忌等,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名學生,自從入學以來,他的同學很少發現他與別人在一起,更奇怪的是他們幾乎不見小高上洗手間。原來小高患有嚴重的自閉症,上洗手間總是找沒有人的,只要有人他從不進去。

  因此分析產生大學生人際關係不好現象的原因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