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較女性多見。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腸息肉形成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腸息肉形成的原因

  1.腺瘤性息肉:這是最為常見的息肉之一,也是臨床上最受重視的息肉,在結腸和直腸最為多發研究表明,結直腸腺瘤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結直腸癌。在病理學上又可以分為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樣腺瘤的癌變率最高。腺瘤性息肉大小不一,大部分的巨大息肉都是腺瘤性的,也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比較小。需要說明的是,有些結腸腺瘤並不表現為隆起的息肉,而是平坦甚至凹陷性生長。

  2.炎性息肉:又叫假息肉,這類息肉是由於粘膜在炎性刺激下增生形成的,臨床上常常見於慢性結腸炎的病人,比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腸道慢性感染等。炎性息肉常為多發,多數在1釐米以下。有時慢性炎症刺激可以使息肉成橋狀,兩端附著,中間遊離。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

  3.增生性息肉:在大腸,還常常發現增生性息肉。尤其是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更多見。這種息肉一般很小,直徑很少超過1釐米,表現為黏膜表面的一個小滴狀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增生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

  4.錯構瘤性:這類息肉非常少見,比如幼年性息肉及黑斑息肉綜合徵***Peutz-Jeghers綜合徵***。有些錯構瘤性息肉可以癌變,但是癌變率一般非常低。

  5.其他:以息肉為表現的腸道疾病還有很多,比如一些除腺瘤以外的腸道腫瘤可以表現為腸道的息肉,比如有些淋巴瘤,腸道類癌等等。

  在有些非常罕見的病例中,患者的息肉數目非常多,成百甚至上千,遺傳因素在其發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臨床醫學稱這種情況為息肉病。最典型的是家族性結腸腺瘤樣息肉病,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家族中常常多個成員患病,表現為結腸多發大量腺瘤,癌變率非常高,患者常常中年就罹患結直腸癌。

  腸息肉的治療

  治療原則

  腸息肉的治療原則是:對於有症狀的息肉,應該予以治療;對於無症狀的息肉,也是臨床絕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據是否有癌變傾向決定治療方法。一般有癌變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則上應該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則無需特殊治療,觀察隨訪就可以了。腸息肉的治療方法主要為通過內鏡或者手術的方法予以切除。

  內鏡治療

  內鏡治療是切除腸息肉,尤其是結腸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適用於有蒂息肉。內鏡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應根據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態,有蒂或無蒂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提高,結腸鏡內鏡切除的手段越來越多,適應徵越來越擴大。

  一般來說,對於較大的有蒂和亞蒂息肉,直徑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頻電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進行切除。大於2cm的寬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龍圈套扎。扁平無蒂息肉可以採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層分點注射腎上腺素鹽水,待病變隆起後,即圈套切除,既可預防出血和穿孔,又達到了治療的目的;近年來,越來越多醫生採用內鏡黏膜下剝離***ESD***技術,甚至可以完整切除5到10cm的扁平息肉。對於小於0.5cm的息肉,直接用活檢鉗鉗取切除,有時候也用氬氣鐳射電凝的辦法治療,安全快速。內鏡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並送病理檢查。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一般是安全的,但是也會有一些併發症的風險,最常見的併發症有:腸穿孔,內鏡下腸息肉切除過程中可能把整個腸壁切穿,導致腸內容物進入腹腔,病人出現氣腹,腹痛,感染等。比較小的穿孔有可能通過內鏡用金屬夾封閉,大的穿孔需要急症手術治療。息肉切除術後出血也是常見併發症,絕大部分的出血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止血而避免挽救性手術。

  手術治療

  根據息肉的形態、大小、數量及蒂的有無、長短粗細而分別採用不同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