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河形成的人為原因

  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又稱“地上河”。你對地上河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地上河的相關知識。

  

  黃河中段所在的黃土高原主要由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質地疏鬆,具有直立性***製造窯洞所利用的性質***並含有碳酸鈣,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7、8、9三個月降水量之和佔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水土流失。同時也與近代地殼上升有關,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

  除上述自然因素外,與人類活動,特別是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等社會因素有密切關係。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

  濫伐濫墾

  自秦漢以來黃土高原經歷了三次濫伐濫墾高潮。

  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的大規模“屯墾”***邊防軍有組織大墾荒***和“移民實邊”開墾。這次大“屯墾”使晉北陝北的森林遭到大規模破壞。

  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規模“屯墾”,使黃土高原北部的生態環境遭到空前浩劫。據考證,明初在黃土高原北部陝北***延安、綏德、榆林地區***和晉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強行規定每位邊防戰士毀林開荒任務。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對環境破壞之嚴重。

  第三次大墾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獎勵墾荒制度,墾荒範圍自陝北、晉北而北移至內蒙古南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數以百萬畝計的草原被開墾為農田,使大面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

  導致的惡果

  1、帶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難以生存,致使惡性迴圈。

  2、增多、擴大並且加深黃土高原上的溝壑。

  3、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的泥沙,使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對黃河下游的居民造成了危害。

  4、生態環境惡化→制約社會經濟發展→貧困加劇→單純追求多產糧食→毀林開荒→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惡化;

  5、人口持續增長→人均耕地減少,燃料需求增加→破壞植被,開墾荒地→環境惡化,災害頻繁→農作物產量下降,再擴大荒地開墾→人口持續增長。

  相關閱讀:

  黃河的環境處理問題與治理措施

  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鉅。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4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立方米/秒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

  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鉅任務。

  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汙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程序。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治理措施

  近50年黃河的治理有了很大發展:

  1、黃河流域已修建了3千多座水庫,總庫容已相當黃河蘭州 黃河 母親雕像的年徑流總量,黃河水資源的利用率已達60%;利用世界銀行貸款修建的小浪底工程已於1998年按期截流。

  2、黃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3、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內,黃河流域8省***區***共完成梯田、壩地、其他基本農田和造林、種草等五項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 71億畝,摺合18.08萬平方公里,佔8省***區***水土流失面積44萬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進度0.83%。上述治理面積中,有梯田***包括塬麵條田、埝地***4617.17萬畝,壩地537.8萬畝,其他基本農田3381.33萬畝,造林15094.46萬畝,種草3491.67萬畝。